圖發新聞
最新新聞
所有新聞
22
3

解渴台灣》少雨、用水量大 台灣快曬成番薯乾

今(2021)年三月後,全台多個水庫蓄洪量已低於15%。其中泥沙淤積量高於60%的臺南白河水庫,水量更是直接見底,有效蓄水量掛零。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超過一半以上的縣市出現供水吃緊的情況,其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北部、嘉義及台南等地區,改採減量供水等措施。若不降雨的狀態持續,恐將對台灣的民生、農業及經濟等產生巨大衝擊。    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隨著水資源愈來愈稀缺,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阻止多餘的水被浪費呢?  台灣缺水近況 從2020年10月台灣就傳出缺水的消息,當時翡翠水庫有效蓄水量只剩48%、石門水庫44%、明德水庫25%、德基水庫不到一成。20年來,經濟部首次在豐水期成立「旱災應變小組」。 時隔6個月水庫仍無法解渴,超過一半縣市供水吃緊,農民被迫休耕、中南部部分居民得提水過活,半導體業者更是「超前部署」搶水車,就怕到時候無水可用。 少雨、用水量大 台灣快曬成番薯乾 台灣平均年降雨量約2500毫米,但約70%流入大海,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缺水危機國家第18名。細究這次台灣缺水原因,一是去(2020)年的台灣創下56年首次無颱風侵台紀錄,豐水期(5月到10月)少雨,全年降雨量較平均值少464.7毫米,是1951年有觀測紀錄以來史上第7少雨。   像是去(2020)年旱災應變中心即評估,嘉南地區水庫蓄水量過低,難以滿足4億噸稻作用水需求,最終決議今年一期稻作停灌。然而,此舉將影響超過一萬九千公頃的農地,也連帶影響到逾兩萬多名農民的生計。除農業用水遭限縮外,工業與營業用水量也將逐步視水情進行規範。 二是民生自來水用水量從2014年來一路攀升,到2019年平均每人每日用掉284公升自來水。雖然「有水當思無水之苦」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號,但根據國際自來水協會(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IWA)統計,台灣每戶每日耗水量高達326公升,排名世界第8。 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指出,雖台灣每年的降雨量是世界平均的三倍之多,但因地形起伏、坡陡流急、降雨依不同地區及季節分配不均等問題,使台灣仍然容易出現缺水的情形。除氣候與地形限制外,國內水費價格低廉,與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國相比最高可差至9.4倍,民眾使用水資源時未養成省水習慣,更在無形中浪費掉大量的水。 漲水費能幫助節水? 可參考台北市經驗 有人常將台灣用水量大與水價低廉畫上等號,若從IWA統計35國資料來看,台灣水費平均一度約新台幣10元,負擔率(平均每度水費/人均GDP)約16%僅次澳門,是世界倒數第二,確實便宜。水價20多年來雷打不動,每當台灣自來水公司想調漲水價,總會引起各界反彈。  這次水情告急,有人翻出台北自來水事業處2016年3月1日調漲水費後的統計資料,雖然台北市還是全台用水大戶,但平均每人每日用水量從2014年333公升,到2019年已減少至332公升,建議台灣自來水公司以量制價,課徵用水大戶更高的水費。 經濟部長王美花今年3月17日在立法院備詢的時表示,未來將依產業別制定差別費率,不過目前還在蒐集意見,最快明年實施。 別讓節水淪為口號 請你跟著這樣做 一、認明省水標章 包含洗衣機、省水馬桶、水龍頭等11類產品都有省水標章規格,以一段式省水馬桶為例,金級認證的馬桶每次沖水須少於4.8公升;普級每次沖水須少於6公升,和一般馬桶一次耗水12至15公升相比,至少省了一半以上。 二、十個馬桶一個漏 根據台北自來水事業處調查,十個馬桶一個漏,且一天就會白白流掉一千公升以上的水,北水從2016年到府免費查漏,鎖緊馬桶、水龍頭、水塔,至少節約近88萬噸的用水。 馬桶漏水無色無聲很難辨識,檢查漏水可以自己來,只要在馬桶水箱加一點茶葉或墨汁等易辨識的顏色,看到馬桶泛起小漣漪,那就是漏水。 三、養成省水好習慣 經濟部水利署也統整出10大省水好習慣,擦車代替水洗一次可以省水180公升、盆浴改淋浴可省55公升、熱水前的冷水再利用可省9公升、用臉盆洗臉可省7公升等等,如果養成習慣,一週可減少2198公升的用水量。 養成節水好習慣,才能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面對52年來最少的降雨,除農業及工業用水的減量外,民眾平時省水觀念的養成亦十分重要。如避免長時間開啟水龍頭,或洗滌衣物時使用省水流程等,皆可大幅降低水的使用量,減緩缺水現象發生的風險。

18
3

鮭魚之亂》台灣有鮭魚,香港有激烈的海胆,台、中、港改名規矩大不同

台灣人一生可改名三次  超限須找出「同姓鮭魚」 (圖/內政部網站) 依《姓名條例》規定,未滿20歲的中華民國國民,若需改名要由法定代理人申請,且必須父母雙方皆同意共同辦理。若父母無法共同辦理時,就應附他方同意書。如已滿20歲,就可以自行到全國任一戶政事務所辦理。 辦理改名手續時,應準備以下證件及資料:一、改名當事人國民身分證正本、印章(或簽名)、戶口名簿;二、最近2年符合身分證規格的照片1張或數位相片。 費用方面,換領國民身分證規費每張50元,換領戶口名簿每份規費30元。 2015年經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姓名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放寬國人改名限制。如果以「字義粗俗不雅、音譯過長或有特殊原因」為理由申請改名,但以三次為限。例如:陳小明把名字改成「陳鮭魚」,吃完壽司再把名字改回陳小明,這就使用了兩次機會。 於是就有網友提問,如果用完三次改名機會,是不是這輩子都得叫「鮭魚」? 其實根據《姓名條例》,若民眾用下述理由改名,則不受次數限制:  一、同時在一公民營事業機構、機關(構)、團體或學校服務或肄業,姓名完全相同。 二、與三親等以內直系尊親屬名字完全相同。 三、同時在一直轄市、縣(市)設立戶籍六個月以上,姓名完全相同。 四、與經通緝有案之人犯姓名完全相同。 五、被認領、撤銷認領、被收養、撤銷收養或終止收養。 承上,如果把名字改成「鮭魚」後,才發現自己不能再用「字義粗俗不雅、音譯過長或有特殊原因」申請改名,其中一個解方,就是請三親等以內直系尊親屬也改同樣的名字,或者必須也找出同樣叫「鮭魚」的人,證明同名同姓造成的問題。 此外,改名並沒有字數限制,過去就有一位「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參加嘉義縣縣長、嘉義市選舉區立法委員及嘉義市市長,這次「鮭魚之亂」也有人將名字改為「李圭歸瑰規硅閨邽龜鮭魚於瑜餘娛虞盂妤漁愚愉于余蝓腴予輿渝嵎榆算了我想得好累隨便啦」,長達40字。 香港改名時程長 法籍生改名「激烈的海胆」 (圖/香港入境處網站) 在香港,如果想改名字,必須先找律師辦理一張「改名契」(Deed Poll),然後到入境事務處進行改名手續。申請人要準備身份證、改名契等文件,並填寫「更改香港身份證登記事項申請書」,由入境事務處職員審批申請,一般需9至10個工作天。 如未滿18歲,想改名字,必須由父母其中一人決定和簽署改名契,再到入境處申請。已滿18歲者,則不受此限,自行辦理即可。 跟台灣相比,香港改名時程長,費用也比較高,「改名契」的費用由律師事務所而定,一般而言,花費數百元港幣就可以辦理。另外因為改名需要換領新的身份證,入境處將收取費用港幣460元。 跟台灣不一樣的規定還有字數限制:改名申請中文名字不超過6字,英文名則以40字為限。所以像上面提到,長達40字的改名申請,在香港就會被拒絕。 雖然有字數限制,但過去也有一些人改了有趣的名字,比如在2014年,一位香港科技大學法國籍留學生就把名字改成「激烈的海胆(膽)」,引發討論。 中國人改名難 需提供「充分理由」 (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十八條,公民變更姓名,依照下列規定辦理:一、未滿十八周歲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養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二、十八周歲以上的人需要變更姓名的時候,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中國人要改名字,並不像台灣、香港那麼簡單。根據《公安部三局關於執行戶口登記條例的初步意見》第九條就強調,「年滿18周歲的人,要變更現用名時,應適當加以控制,沒有充分理由,不應輕易給予更改。」 至於什麼是「充分理由」?中國現行法律並無清楚解釋,岳陽市公安局則提出了部分的解答。 公民有下列理由之一的,可以申請變更、更正姓名: 一、變更姓氏為隨父姓或隨母姓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姓或其他撫養人姓的; 二、宗教名與世俗名改換的; 三、收養或解除收養、父母離異或再婚等原因需要將子女姓名變更的; 四、在同一學校或工作單位內姓名完全相同,給生活、工作帶來不便的; 五、姓名用字實屬不雅,字音字義有辱人格的; 六、名字中含有冷僻字的; 七、因戶口登記機關工作失誤,造成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及人口信息管理系統記載的姓名不一致的; 八、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公民申請變更更正姓名的,新命名、更名的人名用字應使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的字。 湖南市人民政府就提出「更有意思」的解釋——在湖南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上表示,「最好自己的親戚是派出所所長或者是縣公安局局長,因為改名審批權最低級別就是縣級公安局正局長。由派出所蓋章同意修改,說明申請事由屬實,由派出所所長遞交縣公安局局長簽字審批比較容易通過。 」 不過,對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服刑的人員,中國政府一律不予以更改姓名。

16
3

緬甸政變》越洋專訪示威學生:黑暗再度來臨,我們重燃革命之火

編按:公視新聞網越洋聯繫到兩位就讀仰光教育大學(Yango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的學生Amon和Hnin,他們同時也是全緬學生聯合會聯盟(The All Burma Federation of Student Unions, 簡稱 ABFSU)的成員,過程以加密通訊軟體Signal聯繫。Amon和Hnin跟我們分享過去一個多月,緬甸各地示威最新狀況,以及為什麼學生會走上街頭。政變後的緬甸,沒人敢說,什麼事絕對不可能發生;時斷時續的斷網,通訊不自由、言論不自由,他們擔憂,接下來面臨的將會是人身安全威脅與絕對不自由。 臨時文人政府起義 緬甸政局陷混亂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以「大選舞弊」為由發動政變,將國家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總統溫敏(Win Myint)以及多位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NDL)高層人物逮捕並軟禁,接著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由軍隊接管政府一年。政變發生一個多月以來,隨著緬甸各地陸續出現大大小小的示威,軍方鎮壓的手段也愈趨強硬,除了大舉逮捕示威群眾,更祭出真槍實彈驅散人群。3月15日,部分全國民主聯盟遭軍方罷黜的國會議員,組成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CRPH)設立臨時文人政府、推選前國會議長曼溫凱丹(Mahn Win Khaing Than)為臨時領袖。 緬甸臨時文人政府領袖曼溫凱丹說:「這是國家最黑暗時刻,黎明已近,將建立聯邦制民主政體,也是在種種壓迫下,被獨裁統治數十年的所有族裔弟兄們心之所向,這場革命,讓我們有一起努力的機會。」 19歲少女之死掀眾怒 22222大罷工 2月19日,緬甸首都奈比都(Naypyidaw)出現第一位抗爭犧牲者 — 年僅19歲的少女Ma Mya Thwet Thwet Khine 在2月9日示威行動中因頭部中彈腦死,宣告不治,此事件被視為是示威活動的轉捩點。三天後,民眾發起「22222全國大罷工」,上萬民眾無懼軍方威嚇走上街頭,成為政變後規模最大的抗爭行動之一。 民眾在仰光街頭佈置簡易祭壇,紀念在抗爭中死去的示威者。 (圖/AP) 2021年2月22日「22222大罷工」行動,在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主要市區,示威人潮幾乎佔滿了主要街道。(圖/Hnin提供) 遍地開花 小鎮每日集結示威行動 Amon今年21歲,就讀仰光教育大學四年級,即將畢業。她的家鄉在緬甸南部,距離仰光約148公里遠的伊洛瓦底省Bogale鎮。因為疫情,學校從去年二月開始停課,Amon選擇回到家鄉長住。「人們從2月8日開始和平示威,通常遊行會從早上9點開始,居民從廣場出發,大概兩到三個小時會結束遊行。」 Amon告訴記者,政變發生後,Bogale鎮每天都有民眾上街和平示威。Bogale鎮的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居民多以機車為主要工具,示威隊伍中,居民一邊騎著機車緩慢前進,一邊吶喊口號:「還政於民」、「反對軍政府」、「軍人不要殺害人民」,並以右手高舉象徵反極權的三指手勢。 Bogale鎮的居民步行上街,或者騎機車參與示威,他們高舉三指手勢,反對軍政府與極權統治。(圖/Amon提供) 受訪這一天是3月5日,Amon也提到,白天村民行動方式還算和平,「不過早上配備武器的軍人來了,他們警告可能動用武力驅散群眾,幸好這次示威遊行是成功的,沒有發生流血衝突。」 示威民眾呼喊「還政於民」、「反對軍政府」、「不要殺害人民」等口號。(圖/Amon提供) Amon出生在20世紀末,她坦言,對於小時候軍政府執政的記憶很模糊,但她從網路和書籍上,看到不少相關的資訊,父母也曾提及過去黑暗時代的慘況。「對我來說,這是我第一次遇到政變。緬甸軍方已經發動過兩次政變,當時人們承受很多苦難。但我和我的父母都知道,這個軍政府對國家有多不好,我們實在無法接受。」但上街頭爭取權益,對Amon來說,並不陌生。2019年,為了反對緬甸政府對若開邦(Rakhine)地區進行斷網,她就參加過示威遊行,當時Amon就曾經想像過,也許有一天她會再次走上街頭。「我想很多年輕人都跟我一樣,我們不接受政變,不想輸掉我們的未來,以及國家的下一代。」 民眾在街上的告示牌噴上「No Coup(拒絕政變)」。(圖/Amon提供) Bogale的示威行動雖然微小,但鎮上居民持續在各個面向努力推撞叛變的軍系,企圖撼動政權。「我一直都想要爭取正義。這次看到很多年輕抗爭者的犧牲,我非常難過,同時卻也替他們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都是為了正義、自由以及緬甸的未來在奮鬥。」 緬軍實彈鎮壓 示威者每天與催淚彈賽跑 相較於小鎮的和平氛圍,大城市裡的激進抗爭,強度與力道就數以倍計。跟Hnin約定在3月7日,仰光時間晚間七時用加密軟體Signal通話,這天之前,他天天向遊行隊伍報到。Hnin和幾位全緬學生聯合會聯盟的成員,留在仰光加入抗爭行動,他們每天面對的是軍警強勢的武力鎮壓。「他們用橡膠子彈、催淚彈甚至實彈來對付示威者,每天上街頭,就是『一直跑』。」當軍方要出擊,是不像民主國家有程序,還有「預告期」。曾經有一次,Hnin也躲不過催淚彈的襲擊,他形容最接近催淚彈的時刻,「當下難以呼吸,而且什麼都看不見。」只能趕快用濕毛巾來遮掩口鼻,快速逃離現場。 在仰光市區,示威民眾躲避警方的催淚彈。 (圖/AP) 緬甸發生政變一個多月,仰光街頭每天都有不少示年輕威者聚集。 (圖/ Hnin提供) 在仰光(Yangon)、曼德勒(Mandalay, 台灣稱瓦城)等大城市,有許多跟Hnin一樣的年輕示威者,他們多半都是學生。3月3日緬甸各地出現示威,根據外媒報導當天至少有38人死於警方鎮壓。而當天在仰光示威的Hnin所知道的是,警方逮捕了至少300位學生,其中一位是Hnin的摯友,同時也是仰光教育大學的學生會會長 - Ko Sint Naing。得知消息當下,Hnin馬上通知學校的老師及律師, 請他們到仰光的永盛監獄 (Insein Prison)探望Ko Sint Naing。3月9日Hnin來訊通知,律師回報Ko Sint Naing人很平安,有望近期獲釋。 仰光教育大學的學生會會長 Ko Sint Naing,在本月3日因參與抗爭而遭到逮捕。 (圖/ Hnin提供) 「曼德勒和鄰近的蒙育瓦(Monywa)應該是目前鎮壓狀態最嚴重的城市,那邊的警察是用真槍實彈對付民眾,並且毆打逮捕示威者。在今天(3月7日)的示威行動中,他們也抓走了超過50名學生」,Hnin說。 曼德勒的示威者匍匐在地,躲避警方催淚彈攻擊。 (圖/ABFSU提供) 前線示威者全副武裝並自製盾牌,抵禦警力。 (圖/ABSFU提供) 民眾對示威者鼓掌表示支持。 (圖/Hnin提供) 全境宵禁、大斷網 夜半槍響搜捕逮人 軍方已在緬甸全境實施宵禁,時間從晚上八點至凌晨四點,民眾不得外出。然而,警方仍會在夜間至民宅搜捕示威者,甚至動用橡膠子彈等武器。Hnin回憶起有一晚,警方在非常接近她住的地方行動,當晚出現槍響,一些民眾遭到逮捕。「有些人甚至不是示威者,他們(軍方)就是抓走任何想抓的人。」政變發生至今,陸續有緬軍執行斷網的消息傳出,但正如外界所知,緬甸全國至少發生過三次大斷網,軍方此舉以「社會穩定」為由,卻造成民眾生活不便,也讓抗爭行動串連更加不易。在仰光的Hnin回想起,過去一個多月,除了2月1日政變當天是斷網狀態,2月4日至5日也發生過同樣的情況,之後使用網路的品質下降很多,每天凌晨也有進行管制。「政變之後,網速下降很多,每天凌晨一點至隔天早上九點前,也不能使用網路。」Hnin說,示威者通常透過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等社群媒體來號召行動,但網路受到軍方管控,民眾必須轉向透過VPN「翻牆」上網,或甚至用「口耳相傳」來互相告知重要訊息。住在Bogale鎮的Amon就說,政變發生後,網路訊號就變得很微弱,有時候甚至無法連線。不過還好Bogale鎮範圍很小,村民們大多互相認識,即便沒有網路或電話斷線,也能用口頭告知,彼此知道行動訊息。當我們透過通訊軟體Signal,與Hnin與Amon聯繫時,通常要等到台灣時間的傍晚時分才會得到回覆,每當到了約定好的時間,往往會擔心雙方無法現聲聯繫。儘管仰光的對外通訊訊號其實沒有想像中差,但偶爾仍會聽不太清楚,偶爾也會有訊號不良的狀況,聽不清楚的內容,往往要再透過文字訊息,反覆確認。 翻牆聯繫「奶茶聯盟」 傳承抗爭經驗Be Water 時而斷、時而續的網路,也讓緬甸的示威者在黑暗中望見一絲曙光。透過網路,行動者獲取「奶茶聯盟」中香港、泰國運動者的抗爭經驗,不管是最實際的頭盔、雨傘、旗幟等上街裝備,到「無大台」和「Be Water」的行動策略,都可以看到類似元素突破封鎖、跨越國界,流動到緬甸這次的示威運動上。 示威者舉起「退後」旗幟來提醒隊伍後方的群眾。 (圖/ABSFU提供) Hnin說,緬甸示威者的很多行動,確實是向泰國、香港學習而來。像是示威者在隊伍中使用手勢、利用身體語言向後方群眾傳遞訊息,還有帶上水瓶對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催淚彈,或在地上擺出磚塊陣阻礙警方腳步等,都是效仿2019年香港的抗爭運動。 緬甸示威者在街上佈下磚塊陣,靈感來自香港抗爭。 (圖/AP) 泰國抗爭者的三指手勢也出現在緬甸的示威行動中。 (圖/AP) 香港的抗爭,如水流動到亞洲各地,隨後兩年來,香港人迎來的仍是不平靜的生活。現在緬甸也是。三月的緬甸,結束了二月涼爽宜人,進入接近四十度高溫的悶熱,然而抗爭者各個緊戴口罩、防毒面罩。Hnin解釋,一方面是疫情關係自我保護,一方面也是擔心被軍警記下長相,日後面臨秋後算帳。她也透露,前線示威者的面罩、護具大多是來自捐贈,來源包含國內外,但詳細情形,Hnin也不太清楚。只是一般民眾現在要購買到這些裝備也非常困難,價格更順勢水漲船高。 仰光街頭的前線示威者,全副武裝穿戴頭盔、防毒面罩與護具。 (圖/Hnin提供) 結合民情出招 將領照片佈陣、高掛「籠基」 為躲避警方追捕,緬甸示威者也發展出符合當地民情的創新招數。Hnin告訴記者,緬甸習俗認為女性籠基(Longyi)是不潔的,因此當男性從裙底經過,會替他們招來厄運。於是示威者在大街小巷掛上籠基,警方必須先拆下裙子才能通行,Hnin形容這是緬甸特有的「籠基盾(Longyi Shield)」,可成功拖延警方追捕。 示威者在街上高掛女性的籠基裙(Longyi),藉此拖延警方腳步。 (圖/AP) 此外,示威者也在地上貼滿軍事頭子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的照片,軍人基於不能犯上的原則,只能先撤除照片或繞道通行,這也成了示威者相當得意的招數之一。 緬甸街頭被示威者貼滿軍事頭子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的照片。 (圖/AP) 抗爭行動創新 公民不服從運動獲響應 行動準則始於阿拉伯之春,已成全球抗爭者共同意識的(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 CDM),也是這次緬甸示威者的主要行動之一。在各大城市的遊行隊伍中,都能夠看到民眾穿著各行各業的制服,響應CDM的行動。 Hnin也補充他所觀察到的,「在仰光的公務員進行罷工,學生不去上課,民眾也選擇不繳稅,並且抵制軍方的所有事業。」 學校教師穿著制服、戴上緬甸的傳統帽子,在遊行隊伍中響應公民不服從運動。 (圖/AP) 示威群眾號召民眾響應公民不服從運動(CDM)。 (圖/AP) Hnin坦言,身為緬甸的年輕世代,生活上相對享有自由民主,但目前這份在2008年,由軍政府舉辦的公投並修訂的憲法,雖然賦予緬甸社會舉行民主選舉的基礎,但仍為軍方保留了掌握政治實權的關鍵權利。因此他也曾經想過,或許有一天自己會需要走上街頭。 示威者續爭自由:國際社會勿忘我們 2月1日政變後,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至今仍遭軍方軟禁,她並獲緬軍指控多項罪名,包括違反防疫禁令聚眾、違法持有無線對講機、違反通訊法與意圖煽惑群眾動亂等。翁山蘇姬曾於3月1日進行視訊庭訊,原訂本週一(15日)再度開庭,因「技術問題」審訊延期至下週三。 2月1日政變後,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遭軍方軟禁,引起民眾不滿。 (圖/AP) 緬軍持續鎮壓示威,14日在仰光的萊達雅區(Hlaing Tharyar)至少有22人喪生,加上其他地區至少39死。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AAPP)表示,在這場血腥行動後,緬甸抗議人士死亡人數增至126人,且截至13日已有超過2,150人被捕。隨著情勢升溫,緬甸的示威者也積極尋求國際間的支持回應。Hnin 所參與的全緬學生聯合會聯盟(ABFSU)長期關注緬甸人權議題,尤其軍政府對異議人士的打壓。他藉此呼籲,希望國際社會持續對緬甸投以關注。正如同2010年正式啟用緬甸新國旗,三色底線象徵:以勇敢和決心,團結群眾,為這青蔥翠綠的國家,爭取和平與安寧。「緬甸的人民正在為民主奮鬥,我們熱愛自由、熱愛正義,更熱愛民主,所以必須去爭取我們所愛的事物。」(緬甸軍方持續搜捕示威者,考量到接受外媒採訪有安全疑慮,本篇報導中兩位學生Amon和Hnin皆為化名。)延伸閱讀》 緬甸之春》斷網、鎮壓、公民不服從 一次了解緬甸政變發展緬甸反軍政府示威38死 樞機主教:大城宛如天安門廣場

11
3

311大震十年》當地傷痕撫平,那人呢?10張圖帶你看現在的日本東北

沿海硬體復興逐漸完備  「海上長城」成災後新風景 311災後日本中央政府成立了「復興廳」,投入37兆日圓進行重建與復興工作,其中約13億元投入房屋和道路的重建。 總體而言,十年前歷經海嘯侵襲過後滿目瘡痍的景象,已逐漸復原,然而,許多地方卻也「回不去了」,現況已今非昔比:海水倒灌造成農田土壤鹽化、無法耕種;土壤液化造成地層下陷;部分沿海區域也被認定不再適合人居,於是將生活機能集中的城鎮往內陸搬移,受災的沿岸區域則大多整建成災難紀念公園。 1. 日本福島縣大沼市福島第一核電站概況 左圖為2010年10月,尚未經歷海嘯襲擊之空拍圖。右圖為2021年2月28日現況,地圖上一座一座儲存槽,是因反應爐內熔融的核燃料,需持續注水冷卻保持穩定;污染水透過淨化裝置處理後,貯藏在核電廠腹地,截至2021年3月已有1061座儲存槽。 2.日本宮城縣仙台市的仙台港 左圖為海嘯來臨時,港口的貨櫃及道路都被海水淹沒,甚至有許多設施起火燃燒。右圖為2020年,港口的設施恢復以往運轉。 3. 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的岩井崎階上地區 說明:左圖為2011年岩井崎階上地區被海嘯沖毀後的景象,河口的房屋皆無一倖免,圖右上角的村落也遭受波及,對比2020年災後的情況,大片田地已恢復原狀。 4. 日本宮城縣石卷市 說明:左圖為2011年宮城縣石卷市內的概況,受到海嘯衝擊,大片港口設施被夷為平地,就連住宅區也受到影響。右圖為2020年拍攝,港口設施現已恢復,不過鄰近港口的設施已從原本的房屋變成停車場。 5. 日本宮城縣名取市的名取港口 左圖為311海嘯襲擊後宮城縣名取市的名取港口被海嘯沖毀,港口附近的村落都被淹沒。右圖為2020年名取港口的恢復情形,過去田內的房屋都已拆除,不少地區也被改建成停車場。 6. 日本東北宮城縣南三陸町 說明:左圖為日本東北宮城縣南三陸市,在311地震和海嘯發生的四天後,路人騎著自行車穿過。右圖為一名婦女在2021年3月6日走過同一地點。 7. 日本東北部氣仙沼市 說明:日本東北部氣仙沼市的居民,在海嘯發生六天后,於2011年3月17日經過推土機清理過的道路,右圖為2021年3月5日,街道終於恢復。 除了原本的民宅和公共設施以外,日本政府還耗資1億日圓,興建一條北起青森縣,南至千葉縣,總長433公里的海上防波堤,平均高度14公尺,長度比台灣從北到南還要長,相當驚人。截至2020年9月,堤防工程進度已達建好65%。雖然知道這是為了抵擋迅猛的海嘯,但對於傍海而居的居民而言,那個美麗的景色也是再也回不來了。 東北社會遷出情形加劇 僅有關東地區人口正成長 311大震過後,東北地區的人口數持續負成長,從地震發生前一年的12.8%驟降為4.67%,同樣年年負成長。東北地區本來就是人口外流嚴重的地區,震災過後讓情況雪上加霜,大批受難者離鄉,眼看重建路遙遙,許多人就選擇到別處定居。 不過從圖中也可以看出,只有關東地區,也就是首都圈所在之處,維持年年人口移入正成長,其他地區的人口,幾乎每年都呈現負成長。 不過,危機當中尚有轉機,震災過後,許多年輕人移居到東北,參與NPO組織活動,或成立社會企業,為當地注入創新能量,望在多年過後產業能復甦,有效讓更多青年回流。 東北地區仍有上萬人過避難生活 人道危機浮現 311大震發生後前3天,就有高達47萬名避難者出現在全日本的避難設施,其中收容最大量的區域就是東北的宮城縣,最高峰約收容31萬人。這些難民長期住在公營的臨時屋、租賃屋,有些人住在醫院接受治療。 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比較起來,311震災的避難時間拉得更長,長期的避難生活導致健康狀況惡化、或是因創傷症候群導致精神狀況不安定。由於公營入住方式大多是以抽籤決定,居民間的關係不若自然形成的社區、連結薄弱,加上災區人口老年人比例高,獨居老人孤獨死的問題也逐漸發酵。 直到去年12月,依然有超過3萬人處於避難狀態。而自2014年起,福島縣的避難者數超越宮城縣,成為全日本最多避難者所在的地區。 緊急撤離後的「輻射難民」去了哪兒? 海嘯侵入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停電、三台機組爐心熔毀,政府當局在短時間內對核電廠周圍20公里內的居民發出了緊急疏散命令,卻沒想到,這一疏散就是十年,居民成了長期漂流在外的「輻射難民」。 而根據《幅島民報》的報導,還有5萬4千人處於避難狀態。 隨著除汙工作有所進展,日本政府於2019年、2020年,也逐漸將部分地區的避難指示解除,並啟動當地的復興計畫,作為2021年東京奧運聖火傳遞出發點,盼能吸引人潮。然而,逐漸在外地落地生根的福島人,還願意回去那個觸景傷情的故鄉嗎? 製圖:曾芯敏 ●說明: 歸還困難區:一年內累計的被輻射量超過50毫西弗,原則上禁止進入該區域 居住限制區:一年累計的被輻射量為20~50毫西弗,允許進入該區域從事部分工作,但是禁止留宿。 避難指示解除區:一年累計的被輻射量為20毫西弗,允許進入該區域工作,但原則上禁止留宿。 日本政府未放棄核能 各地核電廠再重啟  2011年3月之前,全日本還有 54 座核反應爐運轉,核能發電占比高達三成,福島核災發生,全日本的核電機組陸續停機安檢,日本一度進入零核電狀態。從2015年起,又有零星反應爐開始運轉,到目前為止,全國共9座反應爐營運,24座預定廢爐,根據政府資料,2019 年核能發電占比已降至 6.2%。 即使民間反彈聲浪大,2018年日本政府仍通過「能源基本計畫」,預計要大幅減少天然氣和燃煤發電占比,並在 2030 年達成核能發電占比 20%~22%的目標,但有鑑於災後機組重啟問題頻頻,國際核安標準也趨嚴,外界認為達成目標的可能性不大。 *點擊圖片可放大(圖片來源: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與能源廳) 雖然復興計畫當中的硬體設施與建設逐漸完備,但在工程結束後,如何減除外地民眾及國際人士對災區物產輻射殘留風險的疑慮,並吸引更多人造訪震災遺跡或觀光設施,藉此創造能夠自給自足的收入來源,是地方亟需思考的問題。災民要將聚落遷移到內陸或山區的居民,勢必也將面臨到共識凝聚不易的問題。 福島核災的後續問題處理更是艱鉅,除了要對付棘手的輻射汙染,災民罹癌賠償、避難疏散等問題,至今仍然沒有獲得圓滿解決。東北地區的復興工作,還有下一個十年要走。

11
3

311大震十年》 災後餘生 日本的復原之路

規模9.0的強震不僅立刻釀成海嘯,福島第一核電廠爐心燃料熔毀氫爆事故,造成大規模輻射物質洩漏。除電廠方圓50公里內居民被迫撤離,大量土地也遭污染。至今在福島地區,仍可測出高於一般地區10倍以上的輻射值,地震也造成地質鬆軟地區發生嚴重土壤液化,災民發現房屋傾斜下陷,住在傾斜的房子裡,會頭暈、想吐...

09
3

311大震十年》20萬防災士、學習「走路回家」 日本防災教育再檢視

從大正時期的關東大地震、26年前的阪神大地震到十年前發生的東日本大震災,多震之國日本很早就開始研擬因應天災的對策。 然而,311大地震連帶引發海嘯、火災、核災,釀成超乎想像的複合型災難,給了日本人最痛的領悟:碰到這類大型災害,不僅無法單一期待依靠警消醫護及時救援,事後更無法期待政府安置與補償能快速到位。相對地,民間「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反成為關鍵的保命符。 危機意識提升 家庭為最基礎防災單位 川上晴菜家在千葉縣,十年前還是小學生,地震發生當下,她正在同學家玩。她描述當時突然一陣天搖地晃,嚇了好一大跳。「櫃子、書架上的東西掉了滿地都是,我很擔心那個櫃子會倒下來砸傷我們。」 因為身上沒有帶手機,川上晴菜一度無法跟家人取得聯繫,折騰到晚上才和別人借到電話、確認家人平安後,才趕緊回家。在東京工作的爸爸,則因為電車停駛,在公司留住一晚後,隔天從東京徒步走了5個小時的路回到千葉,一家人總算平安團聚。 311大地震發生當時,東京新宿站附近的人群聚集到大馬路上避難。(圖片來源:Yahoo Japan 東日本大震災 写真保存プロジェクト) 「我的家人都是在東京工作或唸書,所以從那次之後,我們就約定好,如果再發生大地震,要在秋葉原的一個防災公園集合。」川上晴菜說。 許多家庭跟川上家一樣,經過震災後開始嚴肅檢視災害風險,並制定家庭防災對策,也會不時叮嚀孩子要注意安全。 物資短缺經驗餘悸猶存 防災包定期補貨  出身埼玉縣的成田清佳說,日本人原本就習慣準備一個防災包放在家裡,大震發生前,多數日本人的心態也沒那麼謹慎,不太會例行檢查裡面的物品,常常把食物放到過期了也不知道。 3月11日後,商店的衛生紙、乾電池、食物、瓶裝水等物資通通被一掃而空,成田清佳回憶,物資嚴重短缺情形長達一個月。「在那以後,媽媽們開始變得會定期檢查包包裡的東西了。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住在地震頻繁的國家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日本人不再輕忽防災包與安全儲量的必要性,除了定期替換、補貨以外,也會將政府的防災手冊放在裡面,以備不時之需。 川上晴菜平常在家中儲備的防災物品,除了飲用水、乾糧泡麵之外,還有攜帶式如廁用品,跟緊急睡袋。(圖/川上晴菜提供) 議員防災演練戴折疊式頭盔 學童發「走路回家」地圖 日本學校大概兩至三個月會做一次防災演練,若地震警報來襲,所有人要先戴上入學時的「標準配備」──防災頭巾,躲到桌子底下,這時學校廣播會播放「地震音效」,增加擬真感。等到震動階段結束,再依老師引導,進行避難疏散到操場或體育館。 日本幼稚園小朋友也要定期接受防災演練,每個人要戴上防災頭巾、躲進桌子底下。(圖片來源:Twitter @genki_shirako) 特別的是,日本的中小學還會演練「如何走路回家」——每位學生會拿到一份地圖,在上面畫出從學校走回家的路線,再由老師領隊帶大家走回家。「不過大概是因為老師要把所有學生送回家才能休息,實在太累了,所以每三年才會演練一次。」川上晴菜回憶當時,班上同學路上有說有笑,累了還到旁邊投個飲料、買枝冰棒,防災演練也成了獨特的「類遠足」回憶。 來自神奈川縣的鄉家一希,也有類似的經驗。他表示,以前唸小學的時候,學校會特別把全校學生聚集起來,將住在同一個町(類似台灣的里)的人分成一組,互相認識。「如果發生災害導致必須走路回家的時候,就會由六年級的同學負責帶中低年級的學生一起走,那時你就會看到很多戴著尖尖頭巾的人在路上行走。」 不僅是學校,日本許多企業、公家單位、療養院等幾乎都會定期實施防災演練,形成獨有的「防災文化」。連日本的國會也會每年進行演練,與會的議員都要戴上防災頭巾,或練習組裝折疊式安全帽,眾議院議長大島理森表示,「這是為了提醒大家,隨時保持警覺來參加會議」。 日本眾議院也定期實施防災演練,所有議員都要戴上折疊式安全帽。(圖片來源/前眾議院公明黨眾議員遠山清彥Twitter) 公園娛樂兼避難 鞦韆架帳篷、長凳改廚灶 各地方政府也積極建設娛樂、避難兩用的防災公園,不只有儲放食物和工具的倉庫,遊樂設施還可依據災害需求,立即改裝成避難設施,包括儲水箱、防災棚以及移動式廁所都是防災公園的基本配備。 像是位於北海道的相生公園,民眾只要按步驟搭起帳棚,就可以將鞦韆變成簡易庇護所;山口縣茂原公園的魚型遊樂設施,架設帳棚後可改裝成容納50人的堅固庇護所,能夠抵擋13級的強風,園內的儲備倉庫有應急的物資,長凳可拆成桌子和爐灶,不只讓民眾在避難期間能夠煮飯,還可以製作熱水袋以及幫醫療用具做簡易的沸騰消毒。 ●山口縣三田尻中關港附近的防災公園(影片來源:每日新聞) 然而,官方和民間做了這麼多準備,311大地震這個「期中考」,卻又再次給了日本一次當頭棒喝,政府開始注意到,看似完整的防護網未能罩住的脆弱之處。 「互助」成新一代防災重點 打造民間防災國家隊 日本文部科學省在311大震隔年,也就是2012年,針對災區中小學做了一份調查,發現雖然大多數學校定期實施防災演練,也有明定危機管理流程,但是大多都是把學生疏散到操場,或是附近的防災公園和避難所就結束了。僅有少數設想到,如果碰到毀滅性的大災難,該如何確認學生安否,或是若學生家長罹難、無法來接小孩,該如何安置學童。 研究還顯示,僅有三成的學校,有固定辦理防災教員的研修課程;甚至只有一成與當地公部門和防災機構合作,在平日就定期整備指定的避難所,可見在看似嚴謹的表面下,仍有許多漏洞尚待補足。 不過到了2015年,文部科學省正式將防災教育預算化,要求學校將防災教育視為重點工作,也將防災對策從學校內部,拉升至鄰近社區合作,甚至是區域全體參與的層級。防災和救災不再只是政府、醫護警消的責任,而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活動,包括自治會、教會、私人企業都被賦予角色。 比方說,災時學童等不到監護人來接時,地方社福團體能依照平常協定幫助學童安置。若災時學校教職員來不及趕來開設避難所,社區居民也能成為營運代理人,如此社區與校方合作,成為重要課題。 學校的防災教育,也從單純的「教職員引導、學生受助」的模式,轉為「以教育未來地方防災人才」為核心,設定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教學目標。如下表: 培養民間「防災士」 打造地方韌性與應變力 日本非營利組織「日本防災士機構」也建立「防災士」的專業考核制度,除了在平日推廣防災知識的主要任務外,當災害發生時,協助地方社區採取正確的應變措施,降低人員傷亡率,達成個體自保、區域互助及全民協力的三大目標。 2003年日本首批通過的防災士僅216名,然而在311發生後隔年(2012),通過人數突破一萬人,累積至今(2021)已有超過二十萬名合格的防災士,顯示有更多的人願意投入專業訓練。 日本防災士針對可能發生之緊急危難進行演習。(圖:日本防災士会奈良県支部 ) 盼記取教訓 防災經驗傳承成考驗 311之後的十年間,日本又陸續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地震、洪患等災害。從防災政策、民間行動、防災教育,都可以看出日本對災害預防的重視。 然而,人總是健忘的,成田清佳就提到,311之後有段時間日本女性上班族捨棄難移動的高跟鞋,選擇輕便的運動鞋上下班,方便隨時逃生,「但是到了最近會發現,大家又穿回了高跟鞋。」 針對未曾經歷巨大震災的新世代,該如何讓人民清醒地保有危機意識,並將既有的防災體系持續傳承,是日本每任政府的必要考驗。也因此,文部科學省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讓地方與學校互助,不僅讓學子建立起防災意識與救災技能,更使得地方有了更強的連結。「韌性」和「自癒力」,或許是這場不幸的災難後,日本人得到最珍貴的禮物吧。

03
3

誰改寫台灣鳳梨的出口市場?解讀台灣鳳梨關鍵數字

編按:本篇資料來自農委會,農委會將鳳梨出口產品分為生鮮冷藏、脫水或乾製、冷凍、調製、果汁、罐頭等細項,本篇數字皆指「生鮮冷藏」。 哪些國家買台灣鳳梨? 入春後的三月天,正逢南台灣鳳梨盛產期,不過中國在2月26日以「屢次檢出介殼蟲」為由,3月1日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 根據農委會貿易統計,2008年日本仍是台灣鳳梨出口的主要市場,外銷占比接近出口總量的8成,中國排名第二,但占比不到一成。2009年後中國市場迅速擴大,到了2011年更一舉超越日本市場,成為台灣鳳梨主要輸出國。 近三年台灣鳳梨年產43萬公噸,約有一成做出口外銷,2017年到2019年中國占台灣鳳梨外銷市場的的97%,居次的日本僅佔2%,銷往香港、新加坡、澳門泰國等地的生鮮鳳梨每年只有幾百公噸,占比不到1%。 也就是說這時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外銷去處,更幾乎可說是一國獨大、壟斷台灣鳳梨的出路。 到底2009年發生了什麼事,改寫台灣鳳梨的銷售市場? 2010年簽訂ECFA 台灣農場品關鍵一年 2005年,中國以「協助解決台灣水果豐收季滯銷問題」為由,將包含椰子、芒果、鳳梨等15項台灣水果的關稅,從10%至20%下修至零關稅;2009年台灣與中國簽訂「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確立農藥殘留等多項標準,縮短農產品通關流程,打開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的方便大門。 此外,2010年台灣與中國簽署協議,建立「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自此台灣共有539項產品可免關稅輸入中國,其中包含香蕉、柳橙等18項農漁產品,免關稅待遇讓走跳兩岸的貿易商每年省下新台幣230億元,中國迅速取代日本成為國產成為國產水果輸出最大市場。 台灣銷往中國的鳳梨多為「金鑽鳳梨」,雖然售價較中國本土品種高,但主打皮薄、香味濃、肉質纖細、果芯可食用,深重中國民眾喜愛。數年前曾有台商引進台灣品種到海南種植,中國自稱兩岸名嘴的「大漠叔叔」3月3日發布走訪海南農場影片,影片中的鳳梨農表示,「今年台灣鳳梨進不來,海南就變得很搶手。(點連結連至Youtube)」 其實每年都有傳聞中國要禁止進口台灣鳳梨,今年農曆年前,屏東縣高樹鄉農會理事長洪華進表示,也曾聽到風聲,那時他還以為是假消息,沒想到一夕之間突然成真。 農委會試圖拓展日澳市場 中國仍是最大買家 農委會強調將持續加強國際行銷措施,分散外銷市場集中的風險,並稱分散市場成果已經逐漸展現,但台灣生鮮水果近三年每年外銷9.1萬公噸,仍有7成至8成都在中國。 除了鳳梨,近三年逾95%外銷市場高度依賴中國的台灣蓮霧,也被視為下一個可能目標。 對於中國猝不及防的鳳梨禁令,有鳳梨農並不意外,「中國有一套所謂的『養套殺』,先買產品然後買人,最後買技術,學到之後就不需要你了,他們再把東西再傾銷回來。」楊宇帆認為,政府應該讓農產品分散風險,同時呼籲不要因為買鳳梨,排擠其他水果的銷售市場。 雖然從數字上來看,去年台灣鳳梨輸出日本的數量達到2160公噸,較2019年成長超過一倍,出口占比也睽違四年再次突破5%,仍難以填補中國市場4.9億美元的空缺,農民也苦惱地說:「沒有辦法出口就倒了。」 其實政府在2020年3月曾宣布,經過5年審查,澳洲以比中國更高的檢疫門檻,同意開放台灣鳳梨進口。但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澳洲實施嚴格防疫措施,加上物流業缺櫃危機,運費高昂,連帶拉抬生鮮鳳梨出口成本,擴展澳洲市場的計畫因此受阻。 政府多管齊下救果農 成效還待驗證 中國片面宣布禁止進口台灣鳳梨,行政院長蘇貞昌呼籲國人支持國產水果,國營事業如台酒等,也將加入「水果國家隊」,研發多種鳳梨製品。 至於台灣是否會跟WTO提出貿易障礙申訴,經濟部長王美花則表示,會透過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OTN)召集討論,農委會也將盡力交涉。不過有學者認為,向WTO提告,仲裁時間至少一年半,對農民緩不濟急,當務之急先朝向兩岸協商機制,增加談判籌碼,台灣農產品外銷也應該要持續拓展新市場。 延伸閱讀》 買鳳梨挺農民! 全民買破去年外銷中國紀錄  中國突禁台灣鳳梨!是貿易問題,還是惠台「養套殺」?

26
2

緬甸政變》斷網、鎮壓、公民不服從 一次了解緬甸政變發展

2月1日緬甸爆發史上第三次軍事政變,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總統溫敏(Win Myint)遭軍方軟禁,青年高舉三指手勢,發起公民不服從運動。超過百萬群眾上街示威反政變,緬甸民眾為何願拿命抵抗槍桿子?軍政府囚禁翁山蘇姬的目的?國際社會對緬甸政變的態度與立場為何?

23
2

國際觀。察》英國脫歐新生活:三明治不得越界、貝類公司業績只剩1%

放下手中的三明治 歡迎來到脫歐世界 英國脫離歐盟成為單一市場,經常穿梭國與國邊界的貨運司機或許最有感;英國脫歐後,入境歐盟旅客禁止攜帶乳製品和肉製品。荷蘭電視台1月12日播出海關人員的錄影畫面,貨車司機看到海關人員沒收三明治時,驚訝地瞪大雙眼。 「我可以拿掉肉,保留我的麵包嗎?(Can I take off the meat, and leave the bread?)」海關人員一邊檢查貨車司機的違禁品,一邊回答「不,一切都會被沒收,歡迎來到英國脫歐。(No, everything will be confiscated. Welcome to Brexit)」 生鮮進貨須特殊檢查 北愛爾蘭超市貨架空空如也 為了避免英國脫歐之後,屬於英國領土的北愛爾蘭與愛爾蘭矛盾再起,根據協議,北愛爾蘭繼續留在歐盟關稅同盟。於是任何從英國本土送往北愛爾蘭的貨物皆須經過特殊檢查,肉、蛋、魚類等產品須符合歐盟標準。雖然根據協議有3個月「寬限期」,但由於檢查手續繁瑣,許多業者乾脆不送貨。 1月過不到一半,北愛爾蘭的超市貨架就空空如也;北愛爾蘭內湖(Lough Neagh)原本銷往英國,價值50萬英鎊的鰻魚市場,礙於歐盟出口禁令,也得重新找買家。 ▲因為英國脫歐的貨物進口限制,北愛爾蘭超市貨架上空空一片。 同樣受到重創的,還有貝殼養殖業:歐盟禁止進口英國業者在B級水域捕撈、飼養的活體貝類,貝類公司Sailors Creek業績大幅下滑99%,貨出不去錢進不來,漁民叫苦連天,希望政府早日找出解方,讓他們不再坐困愁城。 職業球員交易受阻 英超精彩度告急 除了經貿受阻,被富比士評為世界最強大的體育經紀人喬納森·巴內特(Jonathan Ian Barnett)認為,英國脫歐後,以往不受限制的歐盟球員,一切都得遵照「外籍球員」的規則來,導致歐洲優秀球員進不來,英國好手出不去,長期來看將影響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發展。 ▲根據英國脫歐規定,曼城明星球員「丁丁」德布勞內 (Kevin de Bruyne)等非英國籍球員,需要申請勞工證。 分手不快樂嗎?英國脫歐5大好處 回到2021年元旦,英國正式完全脫離歐盟那一天,英國首相強生稱從今以後可以自由的,辦到比以往更好的事。(free to do things differently, and if necessary better than  our friends in the EU)根據英國政府釋出的《UK-EU TRAD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簡報指出,英國與歐盟將實施「前所未有的」百分百關稅自由化,貿易間零關稅、零配額。 在英國脫歐的願景中,英國將與歐盟重新協商合作關係、無須每年繳交數十億英鎊的會員費,還能自由修改移民政策、取得法規自主權,金融自由度提高,還有助於提高國際地位。不過這些未來藍圖,還有待英國政府與歐洲其他各國磋商。 疫苗分配也脫歐?歐盟祭出制裁被抨擊 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延燒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英國截至2月23日共有412萬人確診,高居全球第五,英國疫苗大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今年1月告知歐盟,因為英國擁有「優先供貨權」,因此第一季供給歐盟的疫苗將減少60%,歐盟一怒之下,阻止疫苗經由愛爾蘭進入北愛,這項命令遭到歐洲各國群起攻之。 歐盟趕忙在24小時內急忙收回成命。卻也讓部分人士擔心,北愛爾蘭邊境的老問題,之後可能成為歐盟對付英國的籌碼。英國與歐盟分手2個月紛爭不斷,如何顧及權益,雙方還有待磋商。

06
1

竹縣老字號幼兒園經數十筆裁罰終致停辦 五大疑點引家長恐慌

10月29日,P#新聞實驗室推出《違法幼兒園現形記》系列報導,揭發新竹縣老字號幼兒園超收、聘用黑牌教師、使用未立案空間等亂象叢生,裁罰筆數更居全台之冠。報導刊出後,11月10日,新竹縣教育處再公布新一波處分,下令英格蘭幼兒園停辦一年,自2021年2月1日生效。家長紛紛現身組成自救會,質疑園方知情不報、說法瑕疵多。 疑點一:政府去年11月下令2月停辦 園方1月才周知家長 新竹縣政府在去年11月祭出停辦處分,但業者到1月4日才發出轉校通知,稱「基於幼教法逐年更新,但在改善期間收到停辦通知」「實屬無奈」,導致家長需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儘速為幼童找到新的落腳處。 去年十月,園長曾國勳接受記者採訪時澄清,有輔導家長可以轉學,但很多人不願意離園。但根據英格蘭家長自救會說法,多數人皆不知道幼兒園裁罰紀錄累累,更不曾被告知因超收要轉學。 家長於1月4日收到幼兒園轉校通知。(圖/我是湖口人粉專) 家長林小姐指出,在周一(1/4)接到老師用line訊息通知,訊息中強調這是學校的決定,「我打電話去問,園長不在、其他負責人都不在,那是丟老師來面對我們家長嗎?這是我們很不舒服的點。」 疑點二:政府已勒令停辦 園方通知單竟稱仍可收46人 這份給家長的通知單上,園方指出因教育處指導減收人數,於是「即刻起減至核定人數46人」,詢問家長續留意願,並表示若有續留意願孩童超過46人,將以抽籤決定。 但教育處早在2019年6月24日即裁定減招,實施區間為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換句話說,家長收到的仍是過時的裁處,英格蘭幼兒園早已無視政府裁罰,持續超收。 疑點三:11月就收到停辦通知 1月還收教材費、畢業團照費 根據英格蘭家長自救會多位家長指出,園方明知即將停辦,卻仍向他們收取下學期的教材費與畢業團拍費。 有家長在自救會群組表示,12月31日大班學生才拍完畢業照,連續假期過後就被告知停辦,質疑園方知情不報,「知道要關門,還是要收費用,拍完後馬上通知(停辦),就不用退費,感覺很差。」 家長林小姐也指出:「他們當時說有新的教材,就已經先收三千塊,說下學期會退給我們,你11月就知道停辦,還跟我們繼續收錢⋯⋯。」 家長提供一月份繳費明細,表示英格蘭幼兒園明知要停辦,卻還繼續收費。 圖/家長提供 疑點四:幼教法規範可全額退費 英格蘭僅表示退1月費用 此外,英格蘭幼兒園表示,若家長選擇離園,將退還一月份所繳費用。看似貼心之舉,其實不然,根據幼照法第37條,幼兒園違反有關招收人數限制之規定,父母或監護人得於知悉後30日內終止契約,幼兒園必須返還已收取之費用,不依照一般退費基準。簡言之,幼兒園因超收違規,家長可要求該學期全額費用退費。 家長林小姐無奈表示:「我們已經憤怒到頭很暈的地步,我們沒有做很過分的要求,只是要他們把錢回給我們,還說只退一個月,根本就是欺騙家長不懂法律。」 新竹縣幼教科陳科長也出面回應,2月1日起停辦即生效,並未有減收至46人的情形;至於退費,今日也已和園方說明,需要返還這學期所有費用,而非僅退還一月份收費。 疑點五:園方稱已與其他園所確認轉校名額 各園所否認 通知單內指出:「本園積極與新竹縣佳佳示範幼兒園協商輔導轉學」,並提供該園所供家長選擇。然根據家長轉述縣府高層人員說法,當教育處人員致電該區各園所時,包含上述所提及的佳佳幼兒園在內,皆表示未收到來自英格蘭園方的轉學合作邀約。 教育處說明,各幼兒園能釋出的招收名額皆由他們盤點整理,並將在1月7日舉辦家長說明會,提供英格蘭幼兒園家長參考。 業者回應違法事跡:導因於法令一再修改 園長曾國勳去年10月曾對記者表示,「以前老的、舊的幼兒園都是這樣,憑良心講,以前30幾年前,一個園所都有100到200位,都是這樣過來的。」他說法令一再修改,擁有37年歷史的老園所也在努力改正,「你(記者)這樣弄(報導),我們歸正的時間就會更長。」 停辦處分公告後,在園內臉書社團中,曾國勳也強調因「幼照法不斷更新,導致本園無法如期改善完畢」。 6日,記者再次致電新竹縣幼教科,陳科長表示,去年十月至今,仍舊未收到英格蘭幼兒園的改善計畫,基於保障幼生權益,才會處以停辦。而停辦期間,仍舊會繼續協助園所改善。「因為小孩都不在園所裡面了,可以利用這時間,把他違建該處理的、該拆除的,趕快處理完。」陳科長說道。 至於英格蘭幼兒園曾表示將開辦新園「英格蘭皇家幼兒園」,預定今年七月落成,以紓解舊園所爆量的學童。竹縣教育處幼教科陳科長回應,目前建照仍未核發,工務處與教育處也未收到任何申請資料。而居住在新址附近的家長也表示,預定地目前仍是雜草叢生,毫無動工痕跡。 眼看學期只剩一個月結束,家長該把孩子往哪送?新竹縣教育處回應,已於今日取得家長名冊與電話,正逐一與家長聯繫,邀請出席家長說明會,並也要求園方列席,一同解決學童安置與退費問題。 幼教科陳科長表示,今日上午已盤點出約200個安置名額,原則上學童安置無虞,但仍要尊重家長意願。 至於園方發表聲明,已提起訴願。新竹縣幼教科表示尊重,但目前仍維持原處分。 1月6日15時,曾國勳再度在家長社團道歉。 公視提醒,家長選擇幼兒園時,可參考教育部教保資訊網。後續進度,記者也將持續追蹤。延伸閱讀: 違法幼兒園現形記 1》超收、聘黑牌教師...老字號幼兒園遭罰41筆   違法幼兒園現形記 2》超收、聘黑牌教保員、師生比不符 幼園三大惡行 違規幼兒園現形記 3》追求利益最大化 違法超收成違規之冠  違法幼兒園現形記 4》低薪與人力荒 私幼走險路 違法進用非教保人員 違法幼兒園現形記 5》法規雙軌並行 不當管教園所查無違法紀錄 違法幼兒園現形記 6》24%違規園所是準公幼 教部:標準等同私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