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輸在缺錢?這個誤會大了
今年二月,一篇《台灣電影為什麼輸韓國這麼多》在PTT電影版引起熱烈討論,有人歸結出資本不足、市場太小、外片壓制、人才外流等癥結。記者向北影總監李亞梅提出疑問,在產、官、學耕耘許久的李亞梅一針見血地說:「台灣電影的一個問題就是一窩蜂,鬼片紅了就拍鬼片,驚悚懸疑片紅了就拍驚悚懸疑片」,台灣電影人能嗅到商機,可惜抓到的卻是早已過期的口味。
但台灣電影沒錢拍出好作品嗎?這又是台灣電影另一個矛盾,李亞梅接掌北影之後,發現公部門對產業扶植有強大的影響力,文化部近年對電影補助也不遺餘力,「台灣電影大概是從頭補到腳的,從電影開發、優良劇本、電影製作,真的能補的都補了。」但預算充足與無法回收又是兩回事,一味評估票房能否回本,讓劇組一個算盤打了好幾個結,能省則省,成品也因此大打折扣。
「台灣一年在台北市上映的影片有800多部,台灣電影出來,不是跟一年40部、50部的台灣電影競爭,是跟全世界的電影競爭,觀眾只有一筆錢,這筆錢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膚色,台灣電影放到市場上,能夠不能夠滿足台灣觀眾的需求?」
爬梳台灣電影方向,信心從哪來?
台灣電影的疲弱與困境有解方嗎?李亞梅笑了笑,在她看來台灣電影從《海角七號》以後漸漸走下坡,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從世界電影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每個國家風起雲湧地出現『新電影運動』以後,差不多維持5到7年就結束了。」經歷2008年的《海角七號》以及2011年的《賽德克巴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在李亞梅眼中,台灣電影發展又到了一個世代交替的時刻。
如今該是讓台灣電影「長」出新方向的時候,但從這兩年北影的參賽影片來看,李亞梅對台灣電影還是有一定的信心,她看到新導演玩出新意,「像今年的開幕片《無聲》,或是《逃出立法院》都能看到導演大膽地嘗試,」只看這股能量能否繼續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