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當人們倒數計時,準備迎接2020年到來的時刻,中國武漢市衛健委一封內部文件突然在網路流傳,稱武漢市出現一種「原因不明」的肺炎。接下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全世界,截至6月底已有將近9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不斷突變、擴散,世界衛生組織5月時悲觀地說,要大家習慣新冠病毒可能像愛滋病毒一樣,只能學著跟它共存。

時至今日,醫界仍找不到對抗病毒的特效藥,疫情在全世界看不到盡頭,百業蕭條,娛樂產業更不能倖免,好萊塢電影停拍、坎城影展73年來首次喊卡、202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還因此延期2個月。

台灣電影院因為沒有新片可放,觀眾有怕電影院群聚感染,一人包場成為常態,甚至有電影院希望政府強制歇業,免得沒有票房還得付租租,有些電影院則是將往年經典《末代皇帝》、《東邪西毒》數位版搬出來再播一遍,應急救命。慶幸的是,因為台灣超前部署,讓我們從6月開始展開防疫新生活,有「金馬獎風向球」之稱的「台北電影節」(以下簡稱北影),意外成了疫情爆發後全世界第一場實體影展。

但從疫情爆發到防疫新生活半年的時間,北影的籌備、規劃大概只能用「提心吊膽」4個字形容。

鼓勵不能停 競賽絕不停辦

「我的最後底線,就是影片競賽不會取消。」北影總監李亞梅一臉嚴肅地,談著半年來團隊如何劃下每個階段的Deadline(最後期限)。

台北電影節起自1988年,每年以國片最高獎金「百萬首獎」為號召,拔擢本土優秀影像創作者。與台灣另一個知名電影獎項,有華語電影奧斯卡之稱的《金馬獎》不同,北影要求參賽影片的導演必須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或居留身分,且劇情長片一定得是國產電影,這讓北影一直都擁有「國片試金石」的美名。導演戴立忍(《兩個夏天》,2002)、魏德聖(《海角七號》,2008)、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2014)等,都曾因作品拿下北影「百萬首獎」,在頒獎台上哽咽感謝評審肯定。

「每一年投入電影工作的人那麼多,他們都需要鼓勵,我今年不鼓勵他們,難道這些片子要累積到明年嗎?」對台灣電影人的鼓勵不能停,這個信念成為台北電影節工作人員的定心丸,無論用哪種形式、哪種頒獎典禮,2020年台北電影節都不會停辦。

雖然今年台北電影節遇到武漢肺炎疫情,但北影總監李亞梅(下排右)認為,對電影人的鼓勵絕對不能停。(圖取自李亞梅臉書)
雖然今年台北電影節遇到武漢肺炎疫情,但北影總監李亞梅(下排右)認為,對電影人的鼓勵絕對不能停。(圖取自李亞梅臉書)

東補西填 至少別讓員工餓肚子

既然拍板台北電影節如期舉行,只隨疫情調整活動形式,最現實的問題也就隨之而來:錢從哪裡來?台北電影節雖然背後有台北市文化局與文化部兩位固定金主,但試片、評審、宣傳、場地都要錢,部分資金還是得靠企業贊助或影片票房。

但在疫情衝擊之下,許多企業自顧不暇,哪還有閒錢資助一場不知道能不能辦成的電影節?以往贊助北影的企業抽了銀根,再加上初期防疫政策不明,電影院售票到底該不該梅花座,這些問題都讓李亞梅傷透腦筋。

那麼,單刀直入地問,台北電影節今年比往年到底少了多少錢?李亞梅歪了歪頭,就票務小組估算,有些人可能還是擔心疫情,不敢出門看電影,加上片單變少,票房大概蒸發200萬,至於其他周邊的經濟效益,她也無法確定。

還有另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台北電影節有個「國際新導演競賽」,是台灣唯一針對新導演首部及第二部劇情(narrative)及非虛構(non-fiction)長片舉辦的國際競賽。但國際疫情遲遲未見起色,許多導演或許是考量票房,或許是希望把作品留在大型演展首映,導致報名參賽的影片從每年600多件幾乎腰斬;影展片量也比往年短少許多,資金、片源、影展形式一個個都畫上問號。

儘管疫情趨緩,但真正的「解境」還沒個影,李亞梅決定取消邀請國際影人的慣例,「台灣是安全的,你不可能把外面(疫情相對嚴峻國家)的人拉進來」,乾脆把省下來的機票、住宿費拿來填補赤字。尤其對比藝文界一片哀嚎的聲浪中,北影的存在讓不少圈內人能有工作時,「我不可能讓這麼多工作人員,去申請失業紓困啊。」李亞梅苦笑著說。

對比疫情造成藝文界人士一片哀嚎,李亞梅身上也背負許多工作人員的生計壓力。(取自北影臉書)
對比疫情造成藝文界人士一片哀嚎,李亞梅身上也背負許多工作人員的生計壓力。(取自北影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