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胞」國家給的污名 族人爭取正名

台灣的原住民族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殖民史中,被歷來的統治者賦予不同的稱呼,「番」、「蕃」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山地同胞」,即使回歸族群名稱,仍被主流社會所宰制。

1980年代起,原住民運動興起,族人訴求「正名、自治、還我土地」,經過十多年的上街抗議直到1994年修憲,將帶有歧視的「山胞」正名「原住民」。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族日」,正式代表政府對過往政策的侵害向台灣原住民族道歉。

回顧台灣歷史,對原住民族觀點是長達四百多年的侵略史,外來政權輪番執政,對島上原本的主人也帶來許多的稱呼,大清帝國把族人稱為「番人」,甚至還有「熟番」、「生番」的差異,當時台灣地圖《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以「番界」來區隔原住民和漢人居住的區域。

日治時期,原住民又被稱為「蕃」 或「高砂」。直至國民政府遷台後,塑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況,強迫原住民成為「山地同胞」,並弔詭的依臺灣光復前原籍在山地或平地行政區域內粗略分成「平地山胞」以及「山地山胞」。

1984年底,原住民青年們成立「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民權益。(圖/公視資料照)
1984年底,原住民青年們成立「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民權益。(圖/公視資料照)

這些名稱隨著政權更迭改變,但皆為統治者決定,原住民族始終沒有決定自我名稱的權利。直至1984年底,由一群原住民知識青年成立「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開始訴求以「原住民」作為台灣最原先主人的自稱,並發起一系列「還我土地運動」、「原住民正名」、「原住民自治」、「恢復山川名稱」等抗爭,多次向當時的總統李登輝表達不滿,是台灣原運最風起雲湧的年代。

族人訴求「原住民正名」(圖/公視資料照)
族人訴求「原住民正名」(圖/公視資料照)

總統李登輝首稱「原住民」推動正名入憲

1994年4月10日,前總統李登輝前往屏東瑪家鄉參加行政院文建會舉辦的第一屆「原住民文化會議」,期間李登輝以國家元首的身分,首度稱呼族人為「原住民」。

由於當時佔國會多數的中國國民黨內部仍有許多不同意見,在國民大會險以一票之差,於1994年7月28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正式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並於同年8月1日經總統李登輝公布施行,終於肯認原住民在憲法中的地位,並於1996年底在中央政府設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前總統李登輝2011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回顧這段歷史表示,「把原住民叫做『山地同胞』,什麼『平地同胞』,用那種名稱來叫,我覺得不適當、不尊重,讓他沒有尊嚴,應該就要改。」

李登輝在最後一屆任期推動第四次修憲,於1997年將具有集體權意義的「原住民族」入憲。而後又過了八年,一直到2005年,總統陳水扁執政期間,行政院正式將8月1日定為國家紀念日「原住民族日」,紀念原住民族自決正名,並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以及設立「原住民族電視台」。總統馬英九在第二任期內,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更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為部會級機關。總統蔡英文於2016年「原住民族日」,正式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台灣原住民族道歉。


【仍在流浪 - 總統向原民道歉4週年】系列報導

1、族人怎麼看蔡英文的道歉?

2、首位稱「原住民」的總統 李登輝

3、還我土地、自治仍是一場夢?

4、看不見終點 - 平埔族群正名

5、原住民轉型正義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