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社群媒體推陳出新,成為民眾吸收資訊的重要來源。在台灣,除了主流的臉書、IG之外,近幾年抖音、小紅書這些來自中國的APP也進入台灣市場,透過大量廣告推播和網路KOL推薦,吸引不少年輕族群下載使用。


相較於風靡全球的抖音,小紅書可能較為小眾。小紅書是中國知名的社交APP,又被稱為是「中國版的Instagram」,使用者可以在小紅書上分享圖片、短影音,也有和Instagram(以下稱IG)一樣有限時動態功能(小紅書稱為發佈瞬間)。小紅書使用者有約八成是女性,進入台灣後受到年輕族群喜愛,使用者從國高中生到社會人士都有。

內容上,小紅書的介面提供許多分類,像是彩妝、時尚、萌寵、健身到遊戲等等,相較於IG,小紅書提供分類更細緻的資訊,想看哪個美妝保養品的使用心得,在小紅書上可以很容易搜尋到上百則「筆記」(小紅書上稱貼文為筆記),有較多來自素人的心得分享,不像IG充斥許多業配文章。

許多台灣的YouTuber、網紅部落客也在小紅書上開設自己的帳號,街訪時,年輕的受訪者談到小紅書也抱持肯定,認為小紅書上的流行資訊往往比台灣更新、更快。


民眾孫小姐說,「我就會覺得說感覺他們(中國)那邊流行的東西,之後台灣就會流行,因為他們人口數比較多,之後IG開始流行的東西也會跟上面差不多。」

街訪民眾分享平常在小紅書上瀏覽的內容。(攝/許家嘉)
街訪民眾分享平常在小紅書上瀏覽的內容。(攝/許家嘉)

中國軟實力野心 藉社群媒體、影視娛樂大外宣

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戴瑜慧指出,中國藉由壯大自身文化產業來保護政權,以防止外國文化滲透,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後,制定了大外宣政策。「中國不只是不要外國來影響自己,還要去影響國外。」


近年來,隨著陸劇、陸綜先後興起,台灣民眾對中國娛樂文化的接受度增加。戴瑜慧認為,台灣跟中國具有文化上、語言上的相近性,加速了中國製造的文化內容在台灣的傳播,也改變部分觀眾的收視習慣。


戴瑜慧直言,「年輕人喜歡看美劇、韓劇或陸綜其實並不意外,因為台灣本身的文化產業相對薄弱,在所有的文化裡面,都是強勢文化輸出,弱勢文化就變成傾銷地。」


她認為,中國的影視文化之所以強盛,是因為背後有整個國家的方針與制度支持,台灣在擔心中國帝國主義侵略、文化滲透的同時,應該反思的是如何壯大自身,支持本土文化產業人才,才能讓台灣的影視作品能夠一同競爭,讓民眾不只有美劇、韓劇或日劇可以選擇。

「黨管文藝」你看哪部劇、喜歡哪個明星 黨通通要審查

「中國的文化產業是『黨管文藝』,任何的文化內容都必須經過共產黨審查。」戴瑜慧說,娛樂文化的訊息看似跟政治無關,事實上中國的「意識形態娛樂化」策略,正是強調要將政治訊息包裝在娛樂內容之中,並特別針對「網路、青年、娛樂」三項目標,目的是讓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政治思想,要所有人「欣欣向黨」。


戴瑜慧舉例,幾年前很熱門的《中國有嘻哈》節目,將源於美國的Hip Hop文化引進中國。過去Hip Hop的歌詞會提及階級種族歧視,或有許多黑幫俚語、髒話,強調年輕人離經叛道,但是在中國政權維穩之下,Hip Hop歌詞則改編為強調「正能量」、「中國夢」,為國家理念做宣傳。


她再舉陸劇《長安十二時辰》為例,觀眾第一時間可能會讚嘆其製作的精緻度和規模,卻不會意識到背後所傳遞的「維穩思想」;家庭女性劇《三十而已》背後也有政治宣傳,因為中國政府希望將長照責任託付給婦女,因此在劇中塑造了能夠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女強人角色,鼓勵職業婦女同時肩負起家庭照顧責任。


戴瑜慧強調,在劇情鋪陳的背後,其實有很多意識型態的傳播,「你看不到那個貧富的差距,看不到汙染,看不到人權的問題。」


而在近期,中國演藝圈更是進行了一番整頓,許多「劣跡藝人」紛紛遭到官方封殺,包括吳亦凡、張哲瀚與趙薇等人,凡有涉嫌不良事件及政治風波的藝人都一一在演藝圈中「被消失」,甚至遭官媒點名、嚴詞批判。中國政府企圖透過對娛樂圈的整治來導正社會風氣,在在印證了中國「黨管文藝」的作法。

學者提醒,在「黨管文藝」之下,民眾接觸到的中國影視、社群內容很可能都有包裝政治訊息。(攝/許家嘉)
學者提醒,在「黨管文藝」之下,民眾接觸到的中國影視、社群內容很可能都有包裝政治訊息。(攝/許家嘉)

學者:民眾應對資訊戰爭有警覺性

「中國從過去這幾年以來的統戰手段,是非常非常細緻到,利用文化滲透的方式不自覺地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台大新聞所教授王泰俐指出,過往的統戰手法多是由中國的官方機構提出,例如由國台辦發出聲明,但現今中國的統戰手法是「不著痕跡」,手段細緻到台灣民眾難以察覺,「它是每天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很多細節發生」。


王泰俐舉例,因為網路交流和中國影視產業的興起,民眾越來越能接受來自中國的文化內容,以及其中包含的思想與價值觀。


「我常聽到學生在說『白富美』、『高大上』,這些都是來自中國的用語,不知不覺地被民眾熟悉並廣為使用」,她認為,這些用語都包含了一些僵化的階級色彩及意識型態。


王泰俐強調,當民眾在接收文化內容的同時,可能忽略掉雙方社會所呈現出來的巨大差異:在影集中看到繁華的城市意象,可能忽略的是中國政府對低端人口的強勢驅趕,「(中國)對於民主制度、對於法治的概念,以及對於人權的觀念,這些東西是隱藏在輕鬆的劇情之下,觀眾們看不到,卻又真實發生的事情。」


「民眾可能會說看個戲劇,幹嘛那麼嚴肅?沒有必要說到統戰這麼嚴重。」但王泰俐認為,這便是一種緩慢而無形的文化統戰方式,「因為它就是讓你接受了這樣子的一套的價值觀,那台灣的年輕人會覺得說,這個看起來很ok,好像跟台灣沒有什麼差別啊。」

學者強調,當今中國政府的統戰手法非常細緻,難以覺察。(攝/許家嘉)
學者強調,當今中國政府的統戰手法非常細緻,難以覺察。(攝/許家嘉)

並非凡事上綱統戰 但應有查證、判斷的意識

「台灣其實需要更細緻、更實事求是地看待現狀,並不是一下子就上綱到統戰或國家認同,或者愛台灣不愛台灣的問題。」戴瑜慧直言,這樣的二分法跟中國沒有兩樣。


她認為,台灣社會對於統戰的擔心與害怕,來自於自身文化的薄弱,「那是不是就好好的壯大你自身的文化產業」,戴瑜慧強調,台灣應該要反思,在華語市場中要如何佔有一席之地,扮演重要的角色。


「民眾一定要了解,中國的文化內容的生產是經過審查,並且被要求具有政治意識」,戴瑜慧提醒,觀眾務必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中國的文化內容,可能跟社會現實之間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王泰俐則提醒,使用社群軟體時,民眾應多了解該軟體的背景,「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服務,背後是什麼樣的公司,有沒有資安考量?」她認為,這方面的資訊素養是台灣民眾在使用這些軟體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王泰俐也補充,中國的影視內容、社群軟體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內容也貼合年輕族群喜好,「但是永遠對於網路上的資訊,要保持合理並且高度的懷疑,並且要去查證」,她直言,台灣民眾普遍缺乏查證的意識,這也是在資訊戰爭之下,最容易被突破的弱點。

學者提醒,民眾在接收網路上的資訊時,應該具有查證意識。(攝/許家嘉)
學者提醒,民眾在接收網路上的資訊時,應該具有查證意識。(攝/許家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