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解決少子化問題、促進生育率,於2018年推出準公共化政策,與私立幼兒園簽約,透過補助業者、訂定自費上限來減輕家長育兒負擔,強打平價教保服務。兩年來,教育部耗資101億,核准1200多間私幼加入準公幼行列。
為確保準公幼基礎品質,教育部也有在《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中規範,幼兒園須符合以下條件才能申請準公幼、接受政府補助,包含收費上限、職員薪資、評鑑結果與公安檢查等。
但實際上通過準公共申請的幼兒園品質卻參差不齊。將全國的準公幼名單與全國教保資訊網的裁罰記錄兩相比對,全台有違規紀錄的幼兒園共905間,當中有211間先後被核准成為準公幼,佔了近四分之一(24%)。
桃園幼兒園8筆違規仍轉準公幼 教育局:因態度良好
其中違規紀錄最多的準公幼是桃園市私立信華幼兒園,該園在2019年通過評核,轉型成為準公幼。不過,信華幼兒園從2018至今的兩年間已遭裁罰8筆違規,違規項目包含5筆超收學生、2筆師生比不符、1筆聘用未具教保資格教師等,並在2020年4月,因為數度超收學生而被桃園市政府裁定停招一年。
對此,桃園市教育局表示,當初審核信華幼兒園的準公幼申請時,考量到該園犯後態度良好、有表示願意改善,因此核可成為準公幼。不過在今年4月裁定停招後,已請國教署於全國教保資訊網刪除該園的招生簡章。
類似的案例也不只發生在桃園,位於台北的準公幼「六三幼兒園」也因為變相超收學費、違反幼兒園空間使用規定遭到開罰。
「準公幼有一定的月費上限,六三的不能超過9000元。」長期關心幼兒園違規狀況的臉書粉絲頁「靠北惡質幼兒園」版主房詩達指出,「但六三幼兒園在信義區,這樣的月費在信義區是活不下去的,於是它就變相跟家長收才藝費,一學期大約一萬八千元,還有各式各樣的費用。」
房詩達認為,準公共政策因標準寬鬆、配套不足,間接助長違規現象,造成準公幼業者一手拿政府補助、一手向家長加收費用,「政府現在為了要衝準公幼數量,很多違規他(在審核準公共資格時)其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教育部一直力推這個政策,就算它(幼兒園)有違法事項也沒關係。」不願具名的某縣市教育處幼教科科長指出,準公幼申請審核現在是各縣市政府各自為政、較為彈性,「但我們還是有再把關,像今年有幾間超收、違反多項法令規定,每次複查還是沒通過,我們就拒絕他們的申請。」
另一直轄市教育局幼教科科長則表示,當地所有通過準公共化標準的幼兒園評鑑全過,若有裁罰記錄就會再去做一次稽查,以確保在地準公幼沒有任何園務管理疏失。
在中央標準相較寬鬆、全力推進準公共化政策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對準公幼的評核標準不盡相同、審視違規紀錄的標準也有所差異,導致各地準公幼品質的參差不齊。
準公幼打亂私幼市場 全教總:劣幣驅逐良幣
但這份對家長的美意,卻為私幼市場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政策實施初期,優質的幼兒園在收費方面不願受制於政府設下的天花板,不願意加入;而品質次佳、營運較困難的幼兒園為了獲得補助就會加入,並以較低廉的價格贏得更大的市場。
優質幼兒園因為價格失去競爭力後,就可能被迫加入準公共的行列,然而在經費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優質幼兒園就必須跟著調降成本與資源品質。楊逸飛分析:「當你生存不下去時,你只能往政府這靠;那政府給你錢又控管這麼多,真正要拉開你的品質時就會有困難。」
中華民國幼教聯合總會總會長洪懿聲也指出,準公幼是仿效日本,但日本是納入全國所有私立幼兒園、保育員,並同時提供課後延托照顧津貼,但準公共化政策做半套,打亂了私幼市場,也造成準公共品質良莠不齊。
「目前很明白的狀況是,準公共化政策已經造成私幼生態失衡,」楊逸飛說,當時政策推出時就已經預見「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他認為,「無論如何,教育不能這樣搞。」
為此,全教總呼籲教育部應儘速修正《準公共實施要點》,自中央政府開始訂定更明確的審核標準,包含:至少三年沒有違規裁罰記錄;稽查內容、標準與頻率比照非營利幼兒園;提高準公共退場標準;並逐年降低準公幼數量,增加更多真公幼等。
教部:不考慮另設稽查標準 維持加入準公共誘因
教育部國教署學前教育組副組長王慧秋則回應,針對準公幼的違法情形,教育部會促請地方政府加強查核。而針對幼兒園以其他名目額外收費的現象,她坦言:「都會有一些陳情,所以我們也有設立專線,家長可以透過專線來陳情,或直接向縣市政府陳情。」
另外,王慧秋也強調,準公幼的本質還是私立幼兒園,「今天只是因為它(幼兒園)跟我政府簽約,提供較平價的教保服務 ,我對它的相關管理機制不會因此有所差異。」
她指出,準公幼相關違規及複查是由地方政府比照私幼的稽查標準(幼教法、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等)全權處理,除非情節重大,教育部才會介入、要求該幼兒園自準公幼退場。也因此,教育部目前不會考慮另立準公幼評鑑機制,原因在於希望簡化行政作業程序,倘若為準公幼訂定專門評鑑基準,將會造成行政現場負擔,也將降低私幼加入準公共政策的意願。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也補充,目前準公幼的稽查與審核標準與一般私幼一視同仁,如若另外訂定高標準,將降低私幼加入準公共化政策的誘因,沒有人加入時,吃虧的還是家長跟學生。
準公幼只是輔助 重點仍應放在廣設公幼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07年至111年)」,政府的目標是廣設公幼、讓幼教公共化,蓋一間公幼可以保證十年以上的合法營運與穩定師資。不過近年政府考量到公幼建置緩不濟急,力推準公共化作為「輔助機制」,今年起,補助準公幼的81億預算已遠遠超過建置、擴大公幼的30億預算。
準公幼對許多家長來說,是一個負擔相對較輕的選擇。立法委員王婉諭也認為,在部分家庭無法負擔私幼的情況下,家中就需要有一個角色全職育兒,這個角色又往往是女性,會加深她們職場生存的困境,因此準公共政策短期內確實可以被理解與接受。
但她也強調,終極目標仍應放在提升真公幼公托的數量、讓幼教公共化,才能真正解決育兒負擔大、少子女化的現象,並有效維繫幼教品質。
至於公幼增設情形如何能再倍增?教育部長潘文忠則在今(2020)年9月底備詢時指出,預計於三年後設立公幼3000班,目前進度已達一半以上。
雖然行政院早在2017年就通過「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期盼協助各縣市解決空間不足、無法設立公共化幼兒園的問題,但根據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說法,設立公幼最大的阻礙在於,當各小學有空餘校地時,內部各科處室就會搶空間;加上幼兒園成立規範多,許多小學設公幼意願低,都是公幼設立速度緩慢的原因。
當空間盤點出來了,公立小學內部的資源分配問題更考驗政府的調停能力與對公共化的支持度。只有當幼教市場公共化、打破私幼連鎖壟斷的情況,並將幼教場域回歸公立納管,才能讓所有家長已可負擔的費用讓孩子接受教育,同時也能從根本解決準公幼業者以超收學生、低薪聘用黑牌教師等非法手段大吸教育財,也才能讓公開全國幼兒園裁罰紀錄的美意,不再只是輔助家長剔除黑心園所的參考名單。
延伸閱讀:
違法幼兒園現形記 1》超收、聘黑牌教師...老字號幼兒園遭罰41次 另開分園無法管
違法幼兒園現形記 2》超收、進用資格不符人員、師生比不符 幼兒園三大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