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著連儂牆,它到底是聲援香港,還是包容多元聲音的地方呢?在言論自由的台灣,陸生也能發聲嗎?你能夠區分「中國」、「中共」和「中國人」嗎?

香港反送中運動至今已超過五個月,抗爭與鎮壓仍不時在街頭上演,相對和平的台灣,也有另一個沒有煙硝的戰場。

自九月開學以來,台灣各大學的連儂牆陸續傳出被撕毀的新聞,台灣大學於10/7發生的中國觀光客撕毀連儂牆的事件,該名陸客也被強制出境,並管制五年不得再入境。

然而爭端沒有平息,台大學生會在臉書上對陸客的提告貼文,將撕毀者視為「中國及其代理人在臺灣土地上對自由民主象徵物的破壞」。後來有名陸生(編按:自2011年起,台灣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學與研修,至今已超過三萬人)在台大連儂牆表達對學生會貼文的不滿,更引發網路上沸沸揚揚的攻防戰,反映出在台陸生的現況與群體焦慮感

在這則影片中,我們訪問了一些陸生,聽他們怎麼看連儂牆,以及香港反送中運動對在台陸生的影響。除了影片中的主角們,我們於十月訪調了總計六位在台陸生,以下嘗試總結與補充他們在台面臨的處境(為保護受訪者,都匿名處理),期許能呈現一部分陸生的現狀切面。

連儂牆本應該是多元言論的平台,但現在多數是聲援香港抗爭的聲音

陸生L:連儂牆不應該說是聲援香港的平台,以目前言論來說,它是聲援香港「抗爭者」的平台,因為幾乎看不到其他的聲音,像是香港普通市民,或是生活受影響的公務員,言論都一面倒的傾向香港抗爭者。

陸生Y:連儂牆是社會運動之情緒動員、組織抗爭的一環,它恰好是排他的,而非言論自由的,更非一個可供辯論與協商的公共領域。即使後來台大那位陸生的言論沒有被撕毀,但幾乎不會有陸生(事實上也包括非陸生,例如親中、或立場中立的台生)去這個看似言論自由的連儂墻上發表不同觀點,因為「反中」言論早已把持了話語權。看似自由的場域,事實上忽視了因偏見而產生的限制。

陸生F:「單純撕毀」連儂牆,還有「沒撕但更強烈反感」連儂牆的,可能以陸生交換生居多。大部分陸生所認同的「重要他人」(他們的父母、同輩、師長)可能還是偏中共的,跟「重要他人」保持一致是他們建構「自我」完整的重要步驟,因而一旦看到台灣連儂牆上出現針對中國/中共的言論,很容易出現直接撕毀的情緒。

陸生M:連儂牆應該是多元言論的平台,但它在台灣最初是聲援香港為目的而成立,所以也理解為何牆上言論多數是偏向支持香港運動。我認為不同意見的聲音也是可以被貼上去的,只是單純靠「一面牆」,其實很難達到溝通的目的,甚至有許多人會說,中國來的人討論言論自由很可笑,但我認為言論自由不應該分哪種人,都應該保障他表達意見的權利。

台灣連儂牆之亂引發的陸生/陸客「愛國心」,其實來自於背後的社會發展脈絡

陸生C:陸生來台灣之前,都會被國台辦宣導來台盡量不要參與政治、單純學習就好,也有許多陸生是支持這個論點,不希望校園發表相關政治議題,所以看到有公共意見出現就會排斥。

近年中國對異議打壓越來越嚴重,甚至有中國節目去談陸生來台可能被吸收為間諜,加上中美貿易戰等潛在因素,所以中國目前的做法是「對外敵意升高,對內宣揚愛國主義」,官方也極度渲染台獨跟港獨的傳言,例如2014年香港佔中事件在中國就沒有太多討論,但這次反送中運動在民間討論熱烈且單一化,且多數是比較譴責香港。

台灣社會對陸生有許多歧視跟成見,且整體對陸生的期待就是安分唸書、不配發表爭取自己權益的聲音,因此陸生在台灣的公共表達是受壓制的。多元文化是台灣的基礎,因此很少有人會宣稱「陸生不應該爭取連儂牆的自由」,可是弔詭的是,一旦有人說出這樣的言論,就會被許多人認同。我認為即使制度保障言論自由,但如果先天的敵意無法被解決,基本上是沒有所謂的多元聲音。

陸生M:對多數人來說,要區分「中共」、「中國」、「中國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有些陸生被攻擊是因為多數台灣人沒辦法分辨,但反過來說,也有些陸生自己也很難分清楚,所以一旦有人攻擊中共或中國,就會覺得自己也受到侮辱了。這樣的情況對海外陸生來說很常見,也更加劇了陸生的「國族認同」,讓異國反倒成為一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來台灣之前,我會憧憬台灣的民主跟公民社會,但實際在台灣生活、看到社會運作更多的細節與複雜性之後,反而覺得民主是很累的!它不是建立一個制度,所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而是需要更多的思辨、討論與磨合。身邊也有一些陸生同學在來台之前,可能沒有很喜歡中國的制度,但看到台灣的一些亂象後,反而覺得民主非常沒效率,而認為中國可能比較好。

在台灣的社會,能包容陸生的聲音嗎?

陸生Y:平常不太會和其他人討論這些事,我覺得立場選擇容易、思辨與反省很難。在台灣脈絡下,陸生也會為了減少衝突,而迴避相關的討論,可能是對爭議的尊重、也可能因為自覺認知的局限、或是對結構性力量的妥協。

陸生M:自六月以來,有感到自己和相關支持香港的陸生都是「失語」的狀態,在一些支持香港的場合,主辦方直接把「中國」視作敵對的存在,卻沒有看見這些「支持香港的陸生」,對於「明明是持相同觀點卻不被看見、被當作同一份子」的失落很有感。所以這樣的人多半會以匿名投書的方式被看見,許多人也在認識或深聊過後,才能夠發現他們,進而讓「中國人」的樣貌變得更立體。

陸生D:來台的多數陸生滿難融入社會,不論較保守的人,或是本來是自由派,但來台之後跟大環境發生矛盾,而漸趨保守派的人。

來台灣念大學的陸生可粗分兩種,一種是資源較多,來台後會自我調適價值衝突再理解;另一種是本身教育資源不夠、對外認識較少,來台後衝擊更大也很難適應。而台灣的陸生目前還有許多政策上的限制(編按:如三限六不健保爭議),勞動力也是準備為了畢業後回到中國,而非在台工作,因此碰到衝突或掙扎,選擇去適應台灣制度的可能性非常低,發聲的代價也會因為在中國會被牽連或追究,或是近年舉報風氣很盛,而選擇沈默或作罷。

  • 延伸閱讀:
  1. 公視新聞實驗室|連儂牆,戰場在哪裡?(2019-07-26)
  2. 公視《燦爛時光會客室》|調高境外生健保費 是歧視?還是自保?(2017-05-07)
  3. 端傳媒|陸生若破壞連儂牆,勢必將自身在台的公共參與空間撕得更小(2019-11-04)
  4. 研究論文|「RIP,426」:解析「大陸地區旅台學位生」的國族經驗(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