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富貝佐斯(Jeff Bezos)美國時間7月20日早上乘坐著「藍色起源」的火箭展開太空旅行,飛船升至國際間所界定的太空邊緣「卡門線」後,在距離地面100公里,貝佐斯體驗近三分鐘的無重力飄浮。九天前,維珍銀河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就搶先一步體驗太空飛行。

究竟是命運的安排,還是情感的糾葛,讓這些億萬富翁,爭相冒險飛上太空呢?太空旅行又要花多少錢?平凡的你我又有沒有機會飛出地球?

富豪們都有個太空夢?

貝佐斯6月7日在社交平台Instagram宣布他將展開太空之旅,「我想搭乘這班飛船,因為這是我畢生一直想做的事,」他還說,自己五歲就夢想飛到太空。不過有趣的是,居然有超過15萬人連署請這位世界首富不要回來。

截至7月8日,有15萬8千多人連署要求貝佐斯「不要回來」,還說億萬富翁不應該存在地球上或太空中,如果他們選擇後者,就該留在那邊。圖/連署網站Change.org截圖
截至7月8日,有15萬8千多人連署要求貝佐斯「不要回來」,還說億萬富翁不應該存在地球上或太空中,如果他們選擇後者,就該留在那邊。圖/連署網站Change.org截圖

雖然貝佐斯在宣傳片的最後寫上:「First Human Flight 7/20/2021」,但他萬萬沒想到,競爭對手布蘭森突然殺出,在7月2日宣布會比他早九天飛上太空。布蘭森在宣傳片裡說:「我一直是個夢想家,我媽媽過去教我要永不放棄去追尋夢想。」看來,這位英籍億萬富豪跟貝佐斯同樣有一個太空夢。

英國富商布蘭森2004年創立「維珍銀河」,並經過17年的研發,7月11日親身坐上飛船進入太空。圖/AP
英國富商布蘭森2004年創立「維珍銀河」,並經過17年的研發,7月11日親身坐上飛船進入太空。圖/AP

兩家太空船飛行技術大不同!

布蘭森乘坐的是旗下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所開發的太空船「團結號」,它以子母機升空,先由飛機將太空船帶上高空,太空船脫離母艦後,才在半空點燃火箭引擎發射,接著飛行至距離地球86公里高(53.5英里)的次軌道,期間可以經歷大約四分鐘的零重力體驗,最後再以一般飛機的方式降落回到地球上的機場跑道。

詳細流程:請點我觀看

而貝佐斯則是搭乘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飛船,它的原理跟傳統火箭一樣,由地面發射,再於高空放出太空船,推進器則會回到地面,留待未來重用。藍色起源的太空船可以飛越100公里的「卡門線」,略略高於維珍銀河的團結號。飛船在太空逗留幾分鐘後,最後以降落傘形式回到地面。

詳細流程:請點我觀看

布蘭森與「維珍銀河」的員工一起搭乘「團結號」,並在太空邊緣體驗三至四分鐘的零重力飄浮。圖/Virgin Galactic via AP
布蘭森與「維珍銀河」的員工一起搭乘「團結號」,並在太空邊緣體驗三至四分鐘的零重力飄浮。圖/Virgin Galactic via AP

雖然二人都聲稱飛到「太空邊緣」,但是兩者所採用的定義並不相同。國際航空聯合會目前認為太空邊緣,也就是位於海拔100公里處的「卡門線」;美國空軍和太空總署則認為離地80公里才是太空邊緣。簡單來說,他們都成功飛到不同定義下的太空邊緣。

布蘭森還在空中講了這段超勵志的話:「下一代的夢想家們:如果我們可以做到 想像一下你們也有無限可能」

I was once a child with a dream looking up to the stars. Now I'm an adult in a spaceship looking down to our beautiful Earth. To the next generation of dreamers: if we can do this, just imagine what you can do https://t.co/Wyzj0nOBgX #Unity22 @virgingalactic pic.twitter.com/03EJmKiH8V
- — Richard Branson (@richardbranson) July 11, 2021

為什麼太空飛行可以商業化?

其實商業太空旅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1年,美國富商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就花了兩千萬美元,乘坐俄羅斯的飛船去太空飛行,造訪國際太空站「和平號」。直至2009年八年之間,陸續還有六位富豪做過同樣的事。美國太空總署NASA當時極力反對這樣子的太空旅行,認為有安全風險和有礙太空站正常運作。

首位太空旅行的富商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左一)到訪國際太空站「和平號」。圖/NASA(CC0)
首位太空旅行的富商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左一)到訪國際太空站「和平號」。圖/NASA(CC0)

結果後來NASA又因為經費不足,加上太空梭在2011年全面退役,美國一度面臨沒有自己的太空船送人上太空的困境。

與此同時,NASA想到可以用「外包」的方式跟私人企業合作,接手運送太空人和設備到太空站的任務,於是開啟了太空飛行商業化的一道門。

最終,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打敗其他對手得標,去年5月,SpaceX研製的可回收火箭,成功將NASA的太空人送上太空站。要知道在太空梭退役之後,美國每次運送太空人或物資都需要依賴俄羅斯的火箭,並每位平均收取高達8000萬美元的費用,而SpaceX現在開價只要5000萬美元。

NASA一份報告指出,俄羅斯的火箭每位票價近年持續上漲,直至2020年,每位要價超過8000萬美元。圖/NASA
NASA一份報告指出,俄羅斯的火箭每位票價近年持續上漲,直至2020年,每位要價超過8000萬美元。圖/NASA

BBC的報導指出,SpaceX這次的飛行是載人飛船走向商業化的重要轉捩點,企業將可以向政府以及任何人出售太空旅行服務。

SpaceX的可回收火箭。圖/AP
SpaceX的可回收火箭。圖/AP

太空旅行只是有錢人的娛樂?一張「機票」要價......

貝佐斯這次太空旅行並不孤單,有三位乘客跟他一起。其中一位就是他的親弟弟馬克。另一位貴賓是高齡82歲的沃利・馮克(Wally Funk),她在1960年代接受過太空人的訓練,不過當年因為性別,而被拒絕上太空。

沃利・馮克(Wally Funk;右二)是「水星13號」的受訓太空人之一,當時因為性別原因,她們都無法進入太空。圖/NASA via AP
沃利・馮克(Wally Funk;右二)是「水星13號」的受訓太空人之一,當時因為性別原因,她們都無法進入太空。圖/NASA via AP

因為貝佐斯的邀請,馮克寫下年紀最大的太空人紀錄,而這趟飛行最後一個座位則屬於這位只有18歲的荷蘭男生戴蒙,他也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太空人。 不過,原本這個位子是由一位神秘富豪用天價2800萬美元,將近八億台幣在拍賣會上得標,據藍色起源官方說法,他因為「沒空」,改由出價第二高的戴蒙父親接替,他又把位置讓給了兒子。

剛剛高中畢業、年僅18歲的奧利佛・戴蒙(Oliver Daemen;左一)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太空人。圖/AP
剛剛高中畢業、年僅18歲的奧利佛・戴蒙(Oliver Daemen;左一)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太空人。圖/AP

相比之下,維珍銀河的太空體驗收費便宜許多,每位只需要25萬美元,當然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得起。但是據了解,已經有超過600位富豪向維珍銀河預訂這張「機票」。

瑞銀2019年曾發表一份報告,他們估計十年後,太空旅遊經濟規模可高達200億美元。馬斯克(Elon Musk)也看好太空旅遊帶來的商機,預計今年內載人上太空旅行,但他沒有透露,自己是不是乘客之一。

SpaceX創辦人馬斯克未有宣布何時親身上太空。圖/AP
SpaceX創辦人馬斯克未有宣布何時親身上太空。圖/AP

不久前,日本富豪前澤友作已向SpaceX「包機」,並公開「徵友」一起探索月球,同行的8個人還不用付錢。不過很遺憾地告訴你,報名在今年3月14日已經截止。

回到馬斯克,除了登月,他甚至有更長遠的目標。「假如我真的在火星上死去,我不會想死於(降落時的)撞擊,」馬斯克希望在2025年前在火星建立「殖民地」。

貝佐斯的目標,也不在於太空邊緣旅行的成功,兩年前他就向大家展示藍色起源所研發的登月太空船「藍月」,當時還宣示,五年內要載人類重返月球。

由貝佐斯旗下公司「藍色起源」所研發的「藍月」(Blue Moon)目標五年內載人重返月球。圖/Blue Origin
由貝佐斯旗下公司「藍色起源」所研發的「藍月」(Blue Moon)目標五年內載人重返月球。圖/Blue Origin

不過他很快遭受打擊,四月的時候,貝佐斯參與競標NASA登月飛船的合約,輸給了馬斯克,而相當生氣地向NASA遞出了上百頁的抗議聲明。當時SpaceX向NASA開價29億美元,而藍色起源則出價高達60億。

很明顯,載人到太空邊緣旅行,只不過是這些富豪們太空競賽的第一回合。

太空旅行有助促進科技發展 但亦有環境隱憂

一份NASA資助的研究推估,以每年1000次「次軌道」的火箭飛行計劃計算,火箭所產生的污染物,將會嚴重破壞氣候系統,導致地球淨升溫,南極甚至會升高攝氏0.8度。該報告還警告,赤道地區將失去1%臭氧覆蓋,並增加人類受到太陽輻射的傷害。

NASA資助的一份研究顯示,火箭的排放物會積聚在大氣平流層,令全球溫度及臭氧分佈會有重大變化。圖/Virgin Galactic via AP
NASA資助的一份研究顯示,火箭的排放物會積聚在大氣平流層,令全球溫度及臭氧分佈會有重大變化。圖/Virgin Galactic via AP

現在各國政府都沒有針對火箭排放訂立任何標準和監管,但未來可預見的是,私人發射只會不斷增加,太空旅遊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值得關注。

否則,我們飛上太空的那一天,可能不是為了太空旅遊,而是太空移民。

【同系列報導】

用疫苗交朋友?7分鐘帶你了解疫苗外交的政治角力

抗爭背後:緬甸青年為何要革命?9分鐘帶你了解緬甸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