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加疫情 美豬成台灣貿易敲門磚
蔡英文10多分鐘的演說中提及,台灣經濟正站在歷史轉折點上,開放符合國際標準的美國豬肉進口,不僅與國際潮流接軌,更有利台灣與美國經貿合作;此外,2012年7月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對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殘留量訂出明確容許值,更是開放美豬進口一大關鍵。
消息一出,即使政府承諾將祭出百億基金扶持國內豬農,仍擋不住業者怒火,揚言發動抗爭;在野黨也紛紛反彈,藍營縣市首長更要求地方豬肉瘦肉精零檢出,政府要如何趕在新政策上路的4個月內平息輿論,成了另一難題。
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分析,「現在沒有看到美國任何的回應,應該要講得更清楚,我們可以跟美國拿到什麼樣的交換。」
口蹄疫疫區除名2個月 美豬又來搶市
「我們台灣豬肉絕對可以戰勝進口豬肉,我們台灣的豬肉是最棒的!」桃園市養豬協會理事長豪氣干雲地這番話,其實不無道理,與美國豬肉相比,台灣溫體豬肉主打新鮮、腥味低,但美豬的價格「相對漂亮」,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國豬肉今年6月從口蹄疫疫區中除名,可外銷至其他國家,為養豬產業打入一劑強心針,但攤開農委會資料來看,豬肉價格並沒有明顯漲幅,從2018年至今都維持在每公斤70元左右,目前出口國也僅有新加坡與澳門。豬農憂心,美豬低價搶市,打擊台灣豬肉市占率。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對此提出4大承諾,包括:百億基金扶持、增加出口國家與數量、興建現代化畜禽社、中央調節產銷供需,確保台灣豬農生計。但百億產業扶持基金要怎麼用,還待後續與全國養豬協會討論。
「補助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把最精華、最有實力的流下來,然後幫助被淘汰的那些豬農(轉型)?」台大農經系教授雷立芬認為,政府花多少預算補助都嫌不夠,應該在有限的資源下,加強台灣豬農的軟實力,提高豬農的競爭力,才是根本之道。
陳時中掛保證 萊克多巴胺絕對安全?
把時間拉回到2012年聯合國通過殘留標準草案,台灣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當時有「俠醫」之稱的毒物科權威林杰樑大聲疾呼,要心臟血管疾病患者、孕婦,或14個月以下嬰幼兒千萬別食用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牛肉,「他(14個月以下嬰幼兒)分解萊克多巴胺的酵素還沒有形成,食用還是有一定的風險。」
根據衛福部資料,服用過量萊克多巴胺恐引起心跳加速、血管擴張、肌肉顫抖、焦慮等症狀,但萊克多巴胺相較其他瘦肉精,毒性低且代謝快,在動物屠宰前一天停用的前提下,核准使用的國家中從未有消費者產生不良反應的報告。
衛福部長陳時中親上火線說明,表示目前美豬進口量佔國內市場一成,其中只有22%豬肉使用萊克多巴胺,「一天吃33片(含瘦肉精)的排骨,吃5到10年都不會怎樣。」陳時中強調,政府的標準已用極端值計算,若民眾食不安全,政府也有相當的保護措施。
在野抵制如何解? 食品履歷民眾自選
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引起在野黨強烈反彈,藍營22縣市議會黨團同步召開記者會抗議,台中市更堅持豬肉瘦肉精含量「零檢出」,如果超出中央訂定標準,將開罰6萬到2億,但只要一驗出,就將依地方自治條例開罰3萬到10萬元。
不少地方家長擔心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入校園,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宣布,營養午餐一律使用國產豬。教育部更直接發函全國各級學校,要求餐廚業者一律使用國產豬肉。但外界質疑,在低價美豬的誘惑之下,教育部該如何把關,在公文中沒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