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洗鍋,71歲的彭先生正為午餐忙碌,但抬起頭來,他的「廚房」其實是一條狹窄的走廊。

彭先生住了3、4年的家位於地下室,這裡在40年前原是菜市場,後來被隔成24間約5坪大的小房間。空間狹小、通風不良、悶熱潮濕,被外界稱為「地下穴居」。

地下穴居的無奈:一名老人在都市生活的選擇

「環境是不好啦,地下室夏天你知道,味道很濃,好像吸毒氣一樣。」彭先生面對居住環境只能無奈接受。

孤身一人、與家人沒了聯繫的彭先生,平常是接土木零工維生,因為低薪資、高房價、高齡,租房屢屢碰壁,別無他選才住到這裡,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這裡的租金就已高達4000元。

不過他換位思考,相當理解房東拒絕的原因,「如果你是房東,我要租你的房子,但我這麼老了,還稍微中風,你會願意租給我嗎?」

高齡化、高房價的社會:無殼蝸牛=無家可歸?

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今年達到20%,每5個人就有1個老人,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伴隨著少子化,獨居長輩的人數不斷攀升。根據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2000年約有30萬獨居老人,2010年增至35萬,2020年更達57萬,而截至2023年6月底內政部統計,獨居人口已達97.7萬,占老年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隨著物價飛揚、房價飆升,中壯的無殼蝸牛們,老了怎麼辦?

崔媽媽基金會長期協助獨老租屋,一年大約接2、3百件租屋諮詢,約有7成以上是老人,其中又有9成老人很難租到房子,社工主任馮麗芳表示,「種那個需求量上,其實我們的供給面,其實一直看到就是不足。」

獨老在租屋市場中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但並非市場房源不足,而是因為房東不願租給老人。

「只要跟房東說租客是60歲以上的,他們就不願意。我曾經問過30次,結果被拒絕30次。」中華長照協會社工組長丁中怡說,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獨老在原本住了幾十年的房子被趕出來,花很多時間去找房子卻租不到,差點流落街頭。

獨老租屋難的原因:經濟與健康令人擔憂

在經濟方面,獨居老人通常僅靠退休金、國民年金或老人津貼等補助過生活,月收入有限,租屋預算往往只有6000元以下,租屋條件受限。

丁中怡表示,「政府補助最多的大約在1萬初,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獨老租金的天花板大概是6000元,因為還需要自己生活支出。」

但即使找到符合預算的房子,房東仍可能因其他考量拒絕出租,譬如健康。

房東林小姐擁有20年出租雅房給長輩的經驗,最擔心他們的健康狀況。「有時候你突然間接到房客打電話跟你說,『那個某某某房間的那個老人家,好像好幾天沒看到了。』,其實我就會很緊張,因為就你很怕又有遺憾的事情發生。」

她回憶過去幾次獨老房客過世的經歷,會需要花許多心力處理後續,常令她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最終求助崔媽媽基金會協助包租代管,才減輕壓力。

民間力量的介入:包租代管、獨老公寓

林小姐不用再自行過濾前來詢問的獨居老人的背景、個性是否適合承租,崔媽媽的包租代管會協助了解該獨老的狀態,「崔媽媽畢竟有他們的團隊和資源,各方面包括有修繕等等都可以協助房東。」

崔媽媽基金會的包租代管模式,緩解了房東的壓力,讓他們安心出租給弱勢族群。

「崔媽媽當二房東把房子包租下來,房東就每個月定期收得到房租。」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表示,即便獨老生病,也有一群人可以去協助房東,不會讓房東一個人去面對跟處理。

在雙北,除了崔媽媽的包租代管協助獨老,中華長照協會也承租一樓住宅作為獨老公寓「永樂居」,專門安置無家可歸的獨老,並提供課程與活動,幫助長輩延緩老化、減少孤獨感。

丁中怡表示,「我們把永樂居保留給最急的人,就是那些時間還可以等申請社會住宅的,我們就可以幫你申請,沒有抽中、又不能在本來的地方繼續租的話,我們再來永樂居住這樣。」

65歲的黃雪鳳,曾居住在無電梯公寓五樓的雅房,月租6千元。然而,隨著年歲漸長,她希望能搬到低樓層的住宅,但多次因為年齡問題而遭房東拒絕。後來,她透過朋友介紹,得以入住「永樂居」。

「他們還為我們設想,舉辦出遊活動,還有課程。他們的主旨是讓我們的大腦不要這麼快退化。有活動安排,比較不會那麼孤單。」黃雪鳳這樣形容永樂居帶給她的生活改變。

丁中怡指出:「我們是協助長輩共組一個家,他們一起住的目的就是不要在家裡變成獨老,所以住在一起就要和樂融融、互相照顧。」

然而,無論是包租代管模式還是獨老公寓,民間團體能提供的幫助仍極為有限。面對快速攀升的獨老租屋需求,政府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租金補貼和包租代管這兩項措施仍高度依賴租屋市場,得看房東臉色,如果房東不願意,就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政府最能掌控的是社會住宅政策。」不過呂秉怡坦言,台北市的社會住宅有40%優先提供給弱勢族群,針對高齡長者的評鑑分數和優先性相對已經算高。

即便如此,馮麗芳點出問題:「40%的優先配額是針對所有的弱勢族群,需要面對眾多競爭者,無法承接這麼多老人的需求。他們需要等待很久,但有些長輩今天就被房東趕出來,馬上需要住的地方,卻找不到解決辦法。」她就曾遇過長輩今天就被房東趕出來,但卻找不到住的地方,社會住宅申請又要等很久的問題。

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社會住宅供不應求

內政部計劃於2024年底完成12萬戶社會住宅,不過統計顯示,這包含了已完工的社宅32,984戶、正在興建的53,306戶,和等待開工的33,262戶,共約119,552戶,可見僧多粥少。

即便是已經住進去的獨居長輩,也缺乏完善的長照支持。呂秉怡建議,應優先將被租屋市場歧視的對象納入社會住宅,並結合社會福利及長照支持。

丁中怡指出目前有部分社宅配有社工,「如果你缺物資、缺工作,或患有重大疾病等等,社宅的社工都會盡力協助。」她認為配有社工的社宅能讓獨居老人更容易取得服務與福利。

但不只社會住宅有限,配置社工的社會住宅更稀少,超高齡社會來臨,將使無殼獨老的處境更艱辛。住在地下室的彭先生指著周圍說:「這些櫃子、桌子、椅子都是撿的,只有人不是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