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為什麼大漲跌?

中央銀行在6月25日向立法院提出的報告中指出,因為美國經貿政策反覆變動,投資人對美元資產信心減弱,今年以來美元指數下跌8.7%。

換句話說,就是美元變得不吸引人了。這不只連帶影響到台幣兌美元的價值,還讓台幣成為被搶著匯換的貨幣。

當大家搶購衛生紙、或雞蛋這些商品就會變貴,貨幣的市場也是一樣道理。越多人搶著要把手中的美金換成台幣,台幣的價格便會升高。

6月27日新台幣兌美元睽違3年升破29元,盤中一度出現28字頭。儘管央行出手調節,台幣升值的趨勢依然猛烈,很快又見到了28字頭。但在低點徘迴幾天後台幣又一路貶值,在8月中站回30元大關。

今年5月初新台幣兌美元就已經出現一波極大的漲幅,從4月28日到5月5日升值7.1%。
今年5月初新台幣兌美元就已經出現一波極大的漲幅,從4月28日到5月5日升值7.1%。

去美元化 外資熱錢回流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5月5日在記者會指出,除了外資進來,還有市場對新台幣的預期心理非常強烈,所以也導致外匯市場供給大幅增加。

而外資投入台灣股市的原因相對單純,不外乎就是有利可圖。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提及,川普4月2日宣布課徵對等關稅時股市大跌,「可是後來股市慢慢回來,所以很多外資的『熱錢』就回補,會把美金換成台幣,所以台幣有升值的壓力。」

熱錢是指國際金融市場中,為了追求高報酬而快速流動的投機性資金。當外資覺得美國市場變數大,就會把資金轉到其它非美元的市場,台股是其中一個選擇。

美元的因素也影響到出口商,出口商擴大「拉貨」,所以又加強了台幣升值的力道。大幅向台灣拉貨目的,在於避開關稅。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指出,川普因為宣布政策後美股大跌台股也大跌,感受到很多壓力。「在這些顧慮之下,他4月9日就宣布關稅暫時豁免,豁免期結束之前,美國所有的進口商當然就是會大幅拉貨。」

今年4、5和6月份台灣單月出口量大幅成長,是對美國的出口量就分別貢獻26.7%、50.2%、61.2%的成長幅度。
今年4、5和6月份台灣單月出口量大幅成長,是對美國的出口量就分別貢獻26.7%、50.2%、61.2%的成長幅度。

吳大任表示,對出口廠商來說,因為出口金額非常龐大,手中有大量的美元。這些美元還是要換成新台幣支付薪水,還有在台灣營運的各種成本,他的需求就會增加許多。

在台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越晚換回台幣虧損也就越大,讓出口商有必須及早拋匯的壓力。央行也證實,曾經與出口商溝通,希望可以分散拋匯,減輕升值壓力。

壽險業匯回台幣避險

台灣的壽險業也有轉換金融市場的壓力,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舉例,壽險業到海外買許多較高報酬率的金融、美元資產,「這個利率比較高可能是5%,但因為這波台幣升得太兇,升到12%,所以這些錢趕快匯回來做停損。」

台灣壽險業會有大量的美元資產原因在於「保單的利率」,如果保單給的利息沒有比定存高,就很難吸引到客戶。

日本在零利率時代,壽險業的保單利率落在0到0.5%左右,他們投資國內金融商品的獲利就已經足夠用來支付這些保單利息,但是台灣的情況不一樣。

王健全說明,「我們的利率現在是差不多1.5%,我們保戶提供的是3到4%保戶的一些報酬率,那台灣比較少這種金融商品。所以台灣有大約33-37兆保險資金,有6成在海外尋求較高報酬率的金融資產。」

央行進場干預也無效

過去遇到匯率大幅波動的情況央行多半會主動介入干涉,然而這一次似乎沒有相同的跡象。

王健全認為,「以前台幣升值都是很短的時間,央行可能會適度的做調節。但這一波因為央行也會碰到壓力,因為在對等關稅談判的時候它也會比較保守一點。」

對於這樣的猜測,楊金龍在總裁記者會上指出,外匯主要還是由供需決定,央行有進場適度調節,但是預期心理太過強烈。

對等關稅實施後仍有其它衝擊?

台幣升值的關鍵原因是對等關稅,而在關稅正式實施後又將造成不同的影響。機械公會指出,由於關稅和台幣升值,台灣與日韓等國實質上競爭將產生約20%的價格落差。

同時美國的拉貨潮也將告一段落,吳大任預測出口商情況恐怕不太樂觀。「拉貨潮只是把未來的需求提前佈局,在下半年因為該買的都買了,訂單本來就會減少,造成我們出口可能會大幅衰退。」

出口商業績衰退,需要把美元換成台幣的需求也會降低,同時影響到股市的表現。

吳大任說道,「出口商的經營績效如果有比較大幅度的修正,這些基本面的問題也會反映到我們的股市。他的表現不盡理想,那很多外資也會撤出,所以變成美元的需求反而會增加。對壽險業來講,台幣升值的壓力開始減緩,也不用急著去賣掉美元的資產。」

台幣匯率在短短3個月內的劇烈變動,讓產業蒙受巨大衝擊。吳大任表示,對於以出口為主的台灣來說,「當全球的經濟環境反轉,我們受傷可能也比人家還重。」

吳大任指出,這次的情況算是一個特例,「接下來我認為就是央行引導新台幣朝貶值的方向來發展,這樣的話我們廠商才有機會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