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今年7月3日起,針對麒麟、百威等中國製啤酒,課徵13到64%的臨時反傾銷稅。另外明年開始,進口酒包裝上不是原產地的地名,如果字體大於原產地標示,就可能被罰。
民眾表示,「不知道麒麟、百威是中國製的。」「標明清楚是哪裡生產的,對消費者來說,才會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死亡交叉在即? 中國製啤酒市占逼近國產
根據財政部統計,中國製啤酒市占率10年內成長4倍,已達3成;台灣本土生產的啤酒則在2023年已跌破5成。也就是台灣市面上每3瓶啤酒就有1瓶是中國製,熱炒店的啤酒冰櫃也反映國內市場縮影。

熱炒店老闆認為,「不會因為啤酒品牌做促銷,大家都衝著這個活動,只是有一個小小的幫助。」店內民眾說:「主要第一個考量好不好喝,然後第二個就是價格。」
台灣進口啤酒占比超過5成,高於南韓、澳洲,馬來西亞、日本、中國市場上的進口啤酒甚至不到5%。台北啤酒工場主任陳和平指出,「全世界的啤酒剛做出來時品質是最好的,只要包裝、接觸到空氣之後,品質就會慢慢的往下掉」,因此大多都是在地產製。

啤酒容易受高溫影響品質,在地生產也可以省下運輸的成本。但台灣釀酒商協會指控,中國政府為了協助當地啤酒產業競爭力,補助一些業者壓低成本。
台灣釀酒商協會理事長曾煥昌舉例,「百威亞太的財報來看,他們從2021年到2023年之間,每年拿到國家的補助是新台幣25億、19億、18億。」

由台灣菸酒、海尼根等公司組成的台灣釀酒商協會提出反傾銷調查,財政部初步認定有傾銷事實,對中國製啤酒臨時課徵反傾銷稅,分別為麒麟13.13%、百威33.85%,其他沒配合調查的廠商則課64.14%。預計今年底前完成傾銷及損害最後認定。
財政部關務署副署長趙台安說明,「為了防止我國產業在調查期間,也就是最後核定日之前的這段期間繼續遭受損害,所以公告從114年7月3日開始,對上述產品課徵臨時反傾銷稅,為期4個月。」對此,麒麟、百威回應「尊重政府政策」。
「反傾銷稅」如何判定?
「傾銷」是指貨物出口到我國的價格,低於它在出口國的銷售價格。這兩邊的差額計算出「傾銷差率」,就是制定「反傾銷稅率」的重要依據。
中經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劉大年補充,「第一個要有傾銷的事實,也就是一邊高一邊低的價格在賣,第二個是對國內的業者造成損害,比如說本土業者市占率大幅下降,就是損害的證據之一,再加上兩者有因果關係,因為進口造成國內市占率下降跟其他方面的損害。」
反傾銷調查是由經濟部與財政部分工,分別負責「損害」調查和「傾銷」調查。會先以廠商回覆的資料做「初步認定」,判斷要臨時課徵反傾銷稅後,會再實地查證進行「最後認定」,決定是否正式課徵反傾銷稅。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道,「很多國家會用這樣的政策保護國內廠商,但是長期來講,對國內廠商的這些保護,不見得可以提升它的競爭力。」學者認為,課徵反傾銷稅不適合作為長期保護的手段。

因為進口啤酒沒有關稅,但進口和國產啤酒都要課每公升26元的酒稅。國產啤酒還得再負擔原料的關稅,業者認為更難競爭。
曾煥昌說道,「因為啤酒花跟麥芽並不是台灣生產的農產品,所以是不是在這部分可以幫助台灣的在地業者,降低這兩個農產品的關稅。」
臺虎精釀執行長許若瑋也表示,「原物料進口税額的空間,我們應該支持一些我們無產製,台灣沒有生產、沒有競爭的農作物,可以把稅值再降低一些。」
本土產業縮減生產計畫
面對中國製啤酒的衝擊,台酒已經停止部分生產線,善化、竹南、烏日啤酒廠員工人數減少約3成。同時也是臺灣菸酒副總經理的曾煥昌表示,「最影響台灣啤酒的就是整個開工率降低,開工率降低就會影響到整個受雇人口也跟著減低。」

才剛來台設廠的海尼根也在調查報告中指出,因為預測銷量下修,有撤銷或縮減擴廠及投資計畫等情形。而對於規模較小的精釀啤酒廠來說,製作同類型啤酒,若價格沒辦法比其他大廠便宜,就難以打入零售市場。
許若瑋指出,「基本上我們相同的產品是沒辦法在零售通路競爭的,所以就以國際型的Lager style,我們就沒有辦法進到所謂的超商通路,因為價格上就會直接被取代下來。」
本土啤酒產業除了政府支持,近年許多廠商也開始研發特殊風味啤酒,開展餐飲、商品副業,想辦法應對中國製啤酒低價傾銷危機。
許若瑋期望,「以支持我們在地的酒廠怎麼樣可以更蓬勃發展,而不是只有單純在於稅收的部分。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很小的市場,假設今天政府再沒有支持的話,那我們真的也只能往外發展。」
曾煥昌表示,「不管在新品的研發或是其他的副業,譬如說我們把啤酒花拿來做沐浴乳、洗髮精,各方面我們都還是要在產業上繼續努力,可是如果中國傾銷沒有遏止的話,這個現象不會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