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觀念限制 女性延後生育時機
你願意在沒有結婚的情況下,自己生小孩嗎?Cindy在35歲那年和男友分手後,意識到自己的生育年齡已經在倒數計時。
「我是出生在一個很傳統的家庭,我爸媽甚至相信,如果沒有結婚生子,不管我多有成就,人生就是失敗的。」過去的她並不是不想生育。
根據中研院的研究,逾7成夫妻會生到兩胎以上,低生育率的關鍵可能並非不想生孩子,而是還沒結婚。
內政部資料指出,2007年35至39歲女性未婚者占比僅18%,到了2024年已上升至34.9%。而40至44歲女性的未婚比例也從11.8%上升到24.2%,越來越多女性選擇不婚。
國防大學法律系兼任講師秦季芳指出,原因之一是許多人對於進入婚姻有恐懼。即便有固定的伴侶,「但到了要跨入婚姻的那一關,很可能是家長反對。」
秦季芳表示,另個原因也和大家考慮到離婚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有關。「 在法庭上很多的攻防跟舉證 。跟撕破臉指的對方有錯,才能夠比較能夠順利的離婚,疑慮就會變多。」
無伴侶想生小孩 「志願單親」 分享經歷
現在的Cindy擁有兩個孩子,她是在公司補助員工凍卵跟人工生殖的費用後,決定成為單親媽媽。
Cindy認為,這對經濟獨立的女性來說其實是一條不錯的選擇。「你沒有婆家,也沒有媽寶的內耗,所有心力可以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
多年來Cindy在同樣身為「志願單親」家長的社群裡,看到許多人的疑問。
像是「孩子沒有爸爸好嗎?」「 怎麼樣告知孩子身世?」「孩子會不會被霸凌?」「一個人有辦法顧好小孩嗎?」
如今Cindy成立粉絲頁分享自己的經驗,她說道,「如果當初早10年,有人告訴我有這條路,我就可以少焦慮10年。」
Cindy希望現在單身男女可以省下焦慮的經歷,把人生過得更精彩。
婚姻制度出現全球鬆動 但東方非婚生子女比例低
結婚率下降、結婚年齡上升是全球趨勢。從1960年到2020年,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粗結婚率呈現明顯下滑。義大利跟西班牙下滑超過7成,日本和德國超過5成,美國也有4成的降幅。
另一個數據則顯示,各國女性的初婚年齡從1990年起明顯上升。到2021年,多數已開發國家的女性初婚年齡逼近或超過30歲,台灣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在2022年也來到30.7歲。
但是檢視各國數據,生育率並未因此雪崩,卻發現非婚生子女比例大幅度增加。秦季芳指出,「歐美很多國家是占2到3成,甚至4到5成的都有。可是在台灣、日本都永遠在4%以下。」
台灣法規規定,單身女性無法在台灣做人工生殖手術。為了能生育,越來越多人找上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甚至假裝自己是同志,只為了獲得海外生產的資訊。
像是美國、丹麥、法國、希臘、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家都允許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男男、女女、非婚生,家庭型態漸趨多元。
同家會秘書長黎璿萍指出,「如果等待修法,他很可能就錯過了最適合生育,甚至是養育孩子的年紀。」
黎璿萍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意願者有無足夠資源在經濟或心理資源上陪伴孩子去面對不同的家庭形態。
單身生育行不行? 現行法規待討論
行政院統計,台灣人對於「未婚生子會讓家人沒面子」的想法,從107年的67%的不同意,113年增加到81.2%。顯示民眾對婚育綁定的觀念已逐漸鬆動,不過法規還沒反應趨勢。
秦季芳提及,「我們的民法明確定義,只有在婚姻中誕生的孩子才是婚生子女,否則就是私生、非嫡出,這在東方文化裡仍存在嚴重的污名。」
而女性所面對的,不只是生與不生的選擇題,是能不能在「不將就、不受限」的條件下,自由的選擇。
秦季芳說道,「進入婚姻認識到適合的人就已經有點困難了,婚姻以後願意一起生下孩子,又是另外一關。」
Cindy原本也擔心家鄉親友的看法,但是現在她不但公開未婚生子的身份,也出書分享,希望推動社會正視單身生育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