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音樂祭紛紛喊漲 「大港」票價貴近千元
台灣音樂祭價格越來越貴,以目前最具指標性的大型戶外音樂祭活動「大港開唱」為例,今(2025)年票價調漲27%,比去年貴了將近一千元。
音樂祭觀眾認為,「這次大港4千多塊滿貴的,上次浪人祭2、3千吧,有每年越來越貴的趨勢。」「今年比前幾年貴一點,記得以前大概2千出頭。」
從北部的海洋音樂祭、簡單生活節,中部有浮現祭、搖滾台中,南部的大港開唱、浪人祭、台灣祭,東部也有阿米斯音樂節等,全台幾乎每個月都有音樂祭。
舉辦浮現祭的浮現音樂創辦人老諾表示,「疫情中間產生了一些效應,一窩蜂一堆人做,無論是學生的音樂祭或是免費的音樂祭,都會加入這些戰局。」
選擇多但是票價也越來越貴,高雄大港開唱2021年單人預售雙日票是2500元,今年已經漲到4200元。其他同樣完售的音樂祭,像是台南浪人祭3日預售票近幾年每屆約加價300到600元不等;台中浮現祭一般的雙日票也從2021、22年的2300元,今年來到2966元。
音樂祭變貴,觀眾陳先生説:「可能會考慮比較久一點,真的很有愛才參加。」觀眾May也說:「看現場頻率會減少,可能一年挑一個去,但以前比較便宜的時候可以去兩三個。」
不過觀眾李先生則說道,「我覺得有時候參加久了是一個革命情感,每年的大港、浪人我都想要去參加。」
音樂祭規模擴大 哪些成本增加?
音樂祭的成本包含舞台燈光等硬體、演出藝人、行政資源人力,大約是各占三分之一,每個音樂祭按照性質比例略有不同。疫情解封後,活動變多、藝人邀約也變多,相對藝人演出費也增加。
老諾指出,「如果真正要去算全部的成本,我們可能會將近要8、9成,簡單說如果沒有掌握到完售的話,我們就會非常的危險。」
浪人祭主辦人蕭達謙也分享,「整個活動的支出出去之後,會驚訝9成的營收都出去到成本,只剩下1成,那這1成要怎麼活下來呢?我當然要想辦法靠周邊商品、酒水之類的來撐。」
音樂祭主辦方直言,在票還沒全部賣完以前,心裡都會七上八下,擔心賠本。若是舞台數多的音樂祭,硬體成本更吃重,像是大港舞台數量增加到11個,其中一個舞台移到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主舞台南霸天場地變大,整體場域面積大到需要額外造橋鋪路。
舉辦大港開唱的出日音樂執行長Viv呂岱芸回應,「整個票價、軟硬體提升,對整個音樂產業結構就會有帶動的影響,因為音樂產業不見得只有表演者,還有相關的硬體、燈光音響、行政人員,整個提升他們才可以對應得到合理的收入。」
另外像是浪人祭從2020年在台南安平舉辦,租借場地面積從一格,到2024年已擴增至6格。今年的浮現祭則相較2019年,規模也成長了6至7倍。
老諾說道,「以前可能怕市場沒那麼好,所以就訂了一個低票價,那低票價今天要拉上來,觀眾會覺得為什麼?所以是很難的事情,大家不知道什麼都漲。」
去過國內外多個音樂祭的May觀察到,不只台灣,外國音樂祭票價更貴,「我覺得像日本的音樂祭其實價格都很高,那他們品質跟卡司也都有拉到一個比較高的水準,會吸引比較多海外遊客。」
蕭達謙表示,「台灣音樂祭規模跟我們所講的演出費或是在講任何的條件,其實跟海外的成本差不了多少,只差在票價我們比別人低,就是同樣的規模拿去國外看就會知道台灣多便宜。」
流行音樂活動售票成長 文策院:金額年增131%
音樂祭主辦方認為,現在的大環境是調整票價的最佳時機。根據文策院最新公布的《文創年報》,疫後國內民眾的藝文消費力道復甦,帶動流行音樂活動的平均售票率自2022年的68%,2023年成長到86%。
2023年流行音樂現場節目總銷售票數252.7萬張,也比2022年增加73%;售票平臺銷售金額67.17億元,更是比2022年大幅成長131%。音樂祭市場蓬勃發展,連外國觀眾也明顯增加。
大港開唱共同創辦人暨策展人Doris葉湘怡發現,「這兩三年以後來自香港、日本、韓國,還有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樂迷也變得滿多,一些歐美的觀眾也開始慢慢陸續出現,這是我們還蠻訝異的地方。」
台灣音樂祭的海外表演者占比也逐漸增加,以浮現祭為例,國外團比例在2019年占24%,後來受疫情影響歸零,解封後緩步上升,今年已達到34%。從亞洲開始交流,慢慢開拓國際市場。
音樂祭蓬勃發展 市場漸趨飽和?
台灣音樂祭售票趨勢成長是機會,不過活動太多,隨之而來的,是對於市場趨緩及飽和的不安。蕭達謙認為,普遍全球突然有種音樂場景熱潮消退的狀況,因為疫情的時候音樂祭沒辦法辦,疫情後大家就有點報復性舉辦、報復性消費,2025年好像對大家來講差不多了。
老諾表示,「想要做這件事情我們就好好努力,但現在市場到底有沒有飽和?基本上我是覺得已經飽和了,現在大家都會去想要怎麼樣再去更突破同溫層,像浮現祭就跟運動圈合作、跨足運動界,我們也是希望可以破圈。」
要在音樂祭市場存活下來,各個品牌想辦法走出特色,從設計主視覺到標語,甚至以在地人文故事包裝,或是延伸周邊活動反映社會脈動,創造品牌價值,留住粉絲。
蕭達謙説:「我們要做的事情應該是推廣我們所喜愛的獨立音樂,風格也好文化也好,我覺得它可以講述的事情很多。」老諾也期盼,透過音樂祭跟地方有共榮共生的意義。Doris則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宇宙,而不只是一個音樂祭,是一種完全的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