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綠鬣蜥 破壞農作環境

「我在樹上最多一次看到8隻,大隻的超過120公分,我秤過重是5公斤多那麼大。」

徐慶雄是一位園藝種植者,他10年前就在田園看過綠鬣蜥,當時他還不以為意。但眼看著小綠鬣蜥長成大綠鬣蜥,且數量不斷增加,已經束手無策。

徐慶雄說道,他後來是發現自家的水一直莫名流失,「才知道南部綠鬣蜥危害這麼嚴重」,因為綠鬣蜥會挖洞後讓水流到大溪去。

綠鬣蜥偏愛臨近水渠或水塘邊的樹叢,喜歡吃嫩芽,因此容易嚴重損害農作物。加上牠們挖洞棲息的習性會破壞農田蓄水池,導致灌溉水流失。

台灣大約是在20到30年前,輸入原本產於中南美洲的綠鬣蜥,民國102年牠們在高雄鳥松被發現野化族群,並逐漸在屏東出現。

而太陽快下山,剛受訓合格的綠鬣蜥獵人也開始做準備工作。因為牠們白天較難辨識,一到晚上用燈光照射,在獵人的眼裡就會無所循形。

移除受訓合格學員丁正昌說明,因為綠鬣蜥會呈現明顯的螢光色,「像這棵樹可能不只3隻,還會在不同角度會在發現其他的。」

點線面擴大 族群零星分散 

綠鬣蜥初期的點狀族群未受到控制,後來野化族群大面積擴大,沿著溪流持續擴張。近年來,雲林、嘉義、台中等中部地區也已出現綠鬣蜥族群。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指出,最初連小朋友都在抓,網路也在賣。但是野化的又不容易馴化,有陣子到處逃逸。

陳添喜補充,「逃逸的寵物出去1、2隻不會建立族群,但是野化的1隻母的就可以建立野化族群。」

以嘉義縣為例,綠鬣蜥原本主要分佈以八掌溪沿岸,包括水上、中埔均是核心區域,近幾年則在鹿草、布袋的下游沿岸,及北港溪東石與六腳等地也新熱點出現。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處長許彰敏提及,「之前颱風來河流氾濫後,就把這個綠鬣蜥往下游帶,最近也接到下游像義竹也有蹤影,溪流旁邊大概都看得到牠。」

加強移除力道 政府祭出獎勵金 

專家提出綠鬣蜥野外族群擴大的警訊後,政府於民國104年以《野保法》禁止輸入綠鬣蜥,從源頭阻絕。108年更編列移除經費,每年移除數量也持續上升。

不過綠鬣蜥仍然繁衍快速,農業部林保署保育管理組簡任技正鄭伊娟說明,牠們的警覺性很高,受驚嚇且躲藏後會往外擴散,找到更適合的棲地待著又再繼續生。

農業部113年11月成立移除應變小組,希望透過移除教育課程,和民間一起展開長期移除工作。抑制數量後,最後達到零星族群不影響本土生態的目標。

鄭伊娟表示,一旦沒有受過訓練就去捕捉、擾動綠鬣蜥,牠的族群位置會分散掉,就更難掌控了。屏東、高雄、台南、嘉義等地方政府也都因應計畫,舉辦「移除教育訓練課程」。

民眾只要受訓成為綠鬣蜥獵人,抓到1隻成蜥吻肛長度30公分以上獎勵250元、30公分以下每隻100元,結果報名相當踴躍,供不應求。

避免虐殺 如何人道移除?

過往民眾捕捉時常遇到綠鬣蜥掙扎,課程中就訓練民眾套繩、保定等相對人道的移除方法,最後活體再交由專業單位協助身體量測與安樂死,並集中由合約廠商焚化。

丁正昌指出,「第一個是嘴巴綁定,蓋住眼睛讓牠安靜下來,接下來後腳,因為逃跑是後腳,再來前腳。」

嘉義縣政府畜產保育科科長石蕙提及,曾在捕捉到的綠鬣蜥身上發現有BB彈彈孔,「你使用BB彈牠不會死亡,卻延長牠的痛苦。」

石蕙菱補充,因此才會使用長杆加上套索,以及彈弓跟魚標,捕捉後會請獵人做保定工作。

移除綠鬣蜥 三不管地帶也應注意

政府用獎金鼓勵民眾移除,真的能有效降低綠鬣蜥族群數量嗎?

專家擔心,各區的族群特性及移除難易程度均不同,再加上還有棲息在三不管地帶的族群,可能成為灰色地帶。

陳添喜說道,「有時候綠鬣蜥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裡很多就能抓很多。有時候牠們會集體跳水,反而有些族群量低比較好抓,當牠獲利比較少,民眾意願就會比較低。」

農業部林保署也透過專業團隊,針對縣市交接處、私有土地、新熱點以及軍事用地等處移除,希望多重管道達到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