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兒福聯盟2024年數據,兒少平均10歲就有自己的專屬手機,11歲就創建自己的社群帳號。他們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分別是Instagram、Facebook以及TikTok。
最令人擔憂的是,台灣兒少使用社群的時間每週平均花35.2小時,這還不包括看影片或是線上學習等用途。
長時間滑社群 兒少出現資訊、容貌焦慮
兒福聯盟發言人李宏文說明,資訊錯失症指的是害怕自己會錯失網路流行的熱門話題,「包括大家都在追什麼劇、現在都在夯什麼迷因梗。」
調查發現,台灣兒少社群恐慌的比例比美國大約大學生的年齡層還要高。
另外,兒福聯盟2024年訪問的國高中生中,有70%不滿意自己的身型外觀、8.3%全都不滿意,有25%受訪者稱是受到網路文章或影音影響,19%表示是受網紅或部落客影響。
李宏文指出,尤其是Instagram以及TikTok兩個社群平台都大量地強調要秀出的臉做自己,有大概超過3成以上的兒少在沒使用濾鏡的況下,不敢上傳照片。
IG推青少年帳號 限制使用時間及內容
擔心孩子在社群上惹上麻煩或對身心造成影響,為了回應外界期待,Instagram在2024年底與2025年陸續在各國推出青少年版本,包含美國、英國、加拿大與澳洲都已經開始實施。
IG青少年版包括7項主要功能:
1.青少年帳號預設未公開
2.僅好友能私訊、留言、標註
3.父母可設置使用時間限制
4.敏感內容限制(例如暴力、整形)
5.會過濾互動中的冒犯字眼
6.睡眠模式
7.父母可看到私訊對象(不包括訊息內容)
專家認同措施立意良善 卻也擔憂產生親子衝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李宛臻表示,因為兒童青少年整體的發展和認知大多都還不是那麼成熟,如果可以有監護人的一起把關是很好的。
但李宛臻也指出,孩子的帳號被父母管控,能看到自己與誰在網路對話,可能會讓他們覺得隱私不被保障。
兒福聯盟發言人李宏文提問,「想請問各位爸媽,你會希望你所有的私訊對話記錄是被公開的嗎?」
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主任吉靜如說道,這項措施的重要性在於能有效讓青少年知道,「為什麼有些部分大人有、自己沒有?」當他們問原因時也會了解,原來未滿16歲是不能做的。
不過專家也對這項管制提出疑問,如何落實身分驗證確認使用者真的年滿16歲?
吉靜如舉例,孩子可利用其他成年人的身分,或是共同使用一個帳號來註冊帳號,很難去找到源頭的問題做控管,「實務上操作起來也許會遇到很多的困境。」
預防兒少網路社群危機 生活中從親子關係下手
李宛臻表示,「如果可以的話,家長永遠都要當孩子的最好的傾聽者,知道在網路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在他們遇到不是這麼正面訊息時適時給予建議或一起討論。
碰到網路議題時,李宏文指出,孩子跟大人若是處在上對下的權威關係,反而會降低互動意願。「親子間的關係其實可以如同朋友,成為一起破關打怪的夥伴。」
最後3位專家都建議,管控孩子使用手機或社群的時間長短不一定要抓得很緊,彼此要有商討的空間,在雙方達到共識後才能有效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