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流產? 女性小產面臨各種疑問
當一個人流產時,身邊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出現:「是不是醫師弄錯了?」、「是不是太晚發現寶寶有狀況?」、「是不是沒好好照顧自己?」
又或是最常被問的是「為什麼會流產?」
以上對於流產的疑問,代表人們認為「流產是可預防、可避免的」。但其實在懷孕初期,平均流產率高達15%至20%,也就是說每5個人就有1人可能自然流產。
吉兒是一位經歷過小產的女性,她回憶起自己最初得知流產時,內心產滿了疑惑。她表示,「我在8週的時候遭遇到了這件事情,這麼小週數的流產通常是沒有原因的。」
親友關心成壓力 導致二次受傷、不知所措
幸運的是,吉兒的家人沒有給予她太多壓力,但來自朋友的問候時常讓她不知所措。
吉兒說道,「他們孕產方面都還蠻順利的,所以會覺得說你是不是有做錯了什麼事情,或吃到了什麼東西,是不是有跌倒,或去了一些不該去的地方,導致自己寶寶的不穩定。」
嘉霙指出,「他們可能會覺得說,會不會我前2胎月子沒有做好,導致我現在子宮比較虛弱。」她認為,這樣的關心雖然可能是出自於愛,「但有時候聽起來並不是那麼舒服。」
婦產科醫師烏烏期盼,更多人能了解「原來懷孕中間會經歷很多困難」。她指出,「不是看到驗孕棒有兩條線,就一定可以等於一個健康的寶寶。」
確認懷孕就有寶寶嗎?流產比你想像的更常見
長期以來,只要懷孕就等同能生下寶寶的觀念深植人心,尤其人們普遍認為醫學發達的現今,只要問題發現得早,寶寶一定就能留下來,但不是所有的小產,都能靠醫學解決。
烏烏舉例,只要精子卵子某一方不健康,或是結合的時候其實有問題,就有可能會沒有辦法有寶寶。
烏烏說明,「它就是會做一個自然淘汰,胚胎本身的不健康,那這個不健康可能是染色體,或是基因等異常,我可以很直接說它比大家想像中的常發生。」
根據一份2021年的研究,全球每年約有2300萬次流產發生,平均每分鐘有約44次流產。
據統計,在確認懷孕後流產的機率約有15.3%。這不包括那些不知道懷孕就流產的人,因此實際流產率更高。
烏烏指出,婦產科醫師進行產檢時,其實是像旁觀者去確認胚胎有沒有健康發育,「其實我們可以做的外力跟醫療介入是非常少的。」
即便知道自然流產 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即使曾經歷小產的女性,後來理解自然流產的存在,但社會與家人的期待,還是會讓女性把小產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
經歷過小產的嘉霙表示,自己在經歷第2次流產後更為震驚「為什麼會再來一次」?她不斷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回憶起過往,「我有沒有提重物、喝酒或不適當飲食」?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施麗雯長期研究女性小產經驗,也有類似的觀察。
施麗雯舉例,「受訪者可能經過了好多年,當我在訪談的時候,她們可能還是會不經意地講出來,是不是我當時做了什麼,所以導致這件事情。」
甚至部分女性在小產後,不敢跟家人或是朋友說,獨自承受小產的悲傷。
吉兒指出,「這種事情好像就是很隱晦,台灣的社會不太允許談論小產這件事情,所以大部分人遭遇到就覺得這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應該就不要張揚,然後自己默默地哀傷就好了。」
生命獨一無二 小產媽媽如何面對傷痛?
吉兒自身小產無助的經驗,讓她和其他夥伴成立了台灣蒲公英小產協會。他們提供line社群跟網站,讓小產女性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情緒與經驗。
甚至在協會網站上提供「寶寶星空」,讓小產的家庭將想對寶寶說的話寫下來,紀念寶寶曾經來過。
現在正在就讀心理諮商的嘉霙,也會跟其他小產女性分享自己排解情緒的經驗,像是寫信給寶寶或是摺星星。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也募集了小產故事,出版成冊。
過去紐西蘭女性若有經歷小產,通常可能只能請病假,施麗雯指出,該國國會這幾年通過了一個法案,「她可以請喪假,對當事人來說她就是失去親人。」
醫師烏烏則建議,遇到小產女性時有幾句話盡量不要講,比如「這個沒什麼嘛」、「沒關係,你就把他生回來就好了。」她指出,這樣等於是在否定當事人的悲傷,且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