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客運和一般公路客運在服務範圍和運輸方式上有明顯區別。

國道客運,主要提供跨縣市的長途運輸,行駛在高速公路(國道)上,車程較長。一般公路客運,針對中短程的運輸需求,通常行駛於一般平面道路,偶爾會使用國道。

許多人可能對統聯、國光等國道客運業者都不陌生,這些品牌是台灣國道客運市場的主力。

國道客運乘客減少:原因到底在哪裡?

透過街訪,民眾對國道客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時常搭乘高鐵的民眾表示:「我覺得客運如果坐太久,屁股會很痠很累。」另一位則提到:「客運通常會比較慢,或是會塞車,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樣的經驗讓我不太想搭。」

街訪中,「坐太久」是多數民眾不願選擇國道客運的主要原因。

根據交通數據,旅客的選擇似乎也跟著改變。10年前,一位旅客的平均行程距離約93公里,相當於從台北到苗栗。現在,這一數字已降至67公里,意味著現在的旅客會選擇較短的距離,例如搭到竹北就下車了。

客運購票不便:手機取票難?

除了「時間太長」,另有民眾提到取票的不便。比起高鐵、台鐵等可以直接使用手機取票的便捷方式,國道客運目前依然需要在搭車前到車站或超商取票,讓不少人感到麻煩。

目前,國道客運的兩大業者——統聯和國光,都沒有專屬的訂票App,乘客只能透過官方網站購票。

國光客運副總經理李夢盈透露,國光客運原本計畫推出自家APP,但因疫情影響,這一計畫一度延後。李副總喊話,「預計明年初將會推出LINE的訂票系統,並在下一季度實現QR掃碼乘車功能。」

業者困境:經營惡性循環

除了上述的服務問題,國道客運的經營困境也加劇了乘客流失的問題。

例如,有乘客表示,「國光客運曾經是半小時一班,但現在已經改為一小時一班,這樣的變動讓我不太習慣。」

公路局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多年間,國道客運的班次數量急劇下降,班次數量從原本的400多萬次減少到180多萬次。國道客運的路線數量也從196條縮減至161條。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的邱裕鈞教授指出,國道客運的經營模式逐漸陷入惡性循環,業者難以找到足夠的乘客來維持正常運營,班次減少進一步導致客流下降。

疫情影響:人員流失與成本壓力

根據公路局數據,國道客運在疫情前後的載客量變化十分明顯。疫情期間,國道客運的運輸量大幅下降,隨後即便運量有所回升,但仍未能達到疫情前的水準。

李夢盈指出,疫情爆發期間,很多原本搭乘客運的民眾改選擇私家車,這讓業者在疫情後難以重新吸引回流的客源。

此外,疫情期間大量司機流失,回流的情況不甚理想。即便國光客運推出了招募獎金和介紹獎金等吸引措施,但效果並不顯著。

國道客運未來:如何突圍?

邱裕鈞教授認為,國道客運要與高鐵、台鐵競爭,必須解決兩大問題:(ㄧ)提升運能,若沒有足夠的班次來滿足需求,客運業者就無法吸引乘客。(二)區隔價格與服務,隨著高鐵、台鐵等價格相對封頂,國道客運如果能有效區分不同市場,或許能找到新機會。

李夢盈則認為,如果在部分路段有大客車專用車道就可以緩解塞車問題,例如:國道五號雪隧路段。「其實對民眾的心理來講就是,起碼那個時間上是我相較我可以掌握」

此外,公共交通的多元化仍非常重要。邱教授強調,「如果只有高鐵、台鐵,很多地方會變得不方便。國道客運仍然在某些路段和時段,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