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裡不舒服嗎?」維揚診所的醫生陳英詔親自到肺炎病患唐宏圖家中看診,唐宏圖向醫生說:「有進步!」

當醫師在量病患血氧和檢測發炎指數時,一旁的護理師游雅婷也忙著幫忙換藥、告訴家屬要如何幫臥床病患拍背,「拍背時要輕輕的,像這邊有肋骨不能太大力,這樣拍是要讓他的痰鬆動一點。」

唐宏圖曾經中風,在治療下慢慢好轉,可以自理生活,不過今年8月,突然出現很喘,又發燒的症狀,一度遊走在鬼門關前。

這在以前只能叫救護車奔赴醫院急診室,苦等床位和醫生;但7月起,衛福部試辦「在宅急症照護」,醫護人員可以直接到病患家抽血、打點滴、注射抗生素,而且天天上門觀察病情與治療,所以也被稱做「在家住院」。

唐宏圖在醫護人員悉心治療下,醫生最終判定可以從家裡出院,讓唐太太不斷道謝,「沒遇到你們的話,我就會很可憐,有的老人家會因為沒錢、不想連累兒女,所以不去醫院,就放著不舒服,現在有這個來服務我們,最好!」

哪些症狀、哪些人 可以在家看醫生?

只有肺炎、尿路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等軟組織感染這三種急症,而且得要行動不便、本來就有申請居家醫療照護的慢性病患,或是住在照護機構的居民才可以。

這些人如果突然發燒、很喘,或意識改變,行動不便的人通常就是直接送急診,等病床,由醫護人員24小時觀察病情,如果不想等的話,就可以申請回家住院。

本來就有居家醫療照護團隊的慢性病患者,出現急症後可以直接聯繫小組,到家中看診,醫護人員會依照病況連續6到9天,每天上門治療。

至於住在照護機構的居民,有任何狀況則會由機構人員協助轉介與聯繫醫護人員上門看診。

但如果醫生診斷病患病情嚴重,仍會被送進醫院的加護病房,不建議病患使用在宅急症照護。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林恆毅解釋,在宅急症照護目前只包括肺炎、尿路感染和軟組織感染,是因為這三種都需要使用注射型抗生素,但病情相對穩定,不一定要住院的狀況。「雖然肺炎是三種裡面最危險的,變化比較大,所以我們醫生就會需要臨床判斷這個病患不能有太多的共病症,在家住院才會比較安全。」

急症病情每天都在變 在家住院安全嗎?

不過醫院設備相當齊全,但在家裡,醫生要怎麼判斷病情?

以肺炎病患來說,在醫院一開始就要抽血、痰液檢驗,照X光、斷層掃描,而且3、4天就會去X光追蹤肺炎狀況。

但如果是在家住院,一樣會有抽血、痰液檢驗,但X光通常會被手持式超音波取代,也沒有斷層掃描。

差別在於,X光可以照到肺部深處的病變組織,有一點點問題就能拍到,比較容易觀察肺炎病情發展,但超音波的話,通常要比較嚴重或化膿才照得出來。

員郭醫院家醫科醫師郭亭亞表示,「所以我們的理學檢查、對病人的觀察,都會比在醫院更詳細,而且其實我們大部分的手持超音波解析度都很進步了。」

「我已經聽到他肺的痰很多、也很濃,又發燒咳嗽,這不是肺炎是什麼。」醫師林恆毅表示,「X光片其實有時候就是一個參考,本來就沒有一定要3到4天追蹤一次,只是因為醫院的設備就在那,所以我們會讓病患去照一下。」

維揚診所專科護理師游雅婷解釋,「在宅急症照護」是一個你可以嘗試的選擇,但不是唯一。

比起在醫院重複地抽血和各種儀器的檢測,在宅急症更注重與家屬的溝通和觀察臨床症狀,但急症的病況每天都有變化,在宅急症卻只要求醫生第一天要親自到,之後透過視訊方式,掌控病人狀況,只有護理師會每天到宅。

陽大附醫護理師許郁茹坦言,自己雖然具有加護病房的照護經驗,但在服務在宅急症的個案仍會感到擔心,「因為我們到家裡去訪視的時候,都是我們護理師單獨一個人。」

陳英詔也表示,這也很看護理師的技術,因為在宅急症照護的病人通常年紀較大,血管很難打,所以護理師的打針技術要非常好。

因此醫療院所通常會特別挑資深的護理師,或是要再另外受訓後,才能服務在宅急症病患。

不過在家住院,就等於會把軟針留在病患手中,安全性也備受質疑,游雅婷說,「如果是我以前還待在醫院,來看這件事也會質疑,想說家屬會不會往軟針裡面做什麼事,或是如果病人自己本身有藥癮的話呢?」,但他實際到了現場服務之後,發現這些問題並不存在。

在家住院的安全性與治癒性,與醫護團隊的溝通和經驗息息相關,但這不只考驗醫護團隊的能力,也考驗醫療院所的人力調度。

護理師荒未解 在宅急症照護推得動?

陽大附醫對於在宅急症照護的人力配置共3位護理師,一個月約可照護2位急症病患。

不過負責在宅急症照護的護理師,也同時會有一般居家照護慢性病患,根據健保署規定算下來,一位護理師平均每天最多看5位居家病病患,通常約1小時左右。

但如果中間突然有位病患發高燒,就得先趕去處理急症病患,而且一處理可能就會花掉好幾個鐘頭,導致後面的病患排程往後延,拉長護理師的工作時數。

游雅婷說,「如果今天突然穿插急症病患,那你又要找中間空檔再去訪你那5個個案,再加上交通時間算一算,一天很快就過了。」,像她自己一天工時大約就12、13個小時跑不掉。

然而現在護理師荒,人力從哪來?

健保署長石崇良建議各醫院可規劃「多元職場」,讓想打拼的護理師繼續在醫院服務,上夜班賺津貼;但如果想要兼顧上班和家庭,就可以投入在宅急症,進入社區照護的模式。

陳英詔認為會吸引一些具有急診經驗,但又不想繼續待在急診室輪班的護理師,而且在宅急症照護跟急診室比起來,壓力值相對也比較輕。

不過游雅婷仍擔心護理人力缺乏,因為她認為現在是因為在宅急症照護還沒有那麼廣為人知,等到大家都知道這項服務後,需求量勢必會增加,「到時候有沒有足夠的人力去滿足需求量,可能是未來會遇到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