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民眾為了阻止環評說明會進行,在過程中撒出冥紙,並跟現場支持興建的民眾產生激烈衝突。
晶鼎焚化爐是在2020年,由經濟部工業局的促參條例鼓勵業者所設立在彰化彰濱工業區的資源化處理中心,並且已通過環評。
但當地反對居民指出目前縣內已經有9座焚化爐,擔心會加劇空汙問題。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施月英就表示,目前包含這邊正在施作的,整共有6座事業廢棄物焚化爐,晶鼎就兩座,整個彰濱就有至少8座燒事業廢棄物。
環團收集環境部事業廢棄物申報數據指出,去年可燃廢棄物產生量約273萬噸,扣掉回收再利用,及累積的暫存量等等,在去年還多出近2000噸的焚化餘裕。
他們質疑,可燃事業廢棄物的生產量達到負成長,為什麼還需要一直增加焚化爐?
「我們可燃事業廢棄物處理量其實已經超過產生量。」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拿出歷年的事業廢棄物產生量與流向資料指出。
根據環境部的說法,台灣1年產生約200萬噸的可燃事業廢棄物,其中約有170萬噸的廢棄物,由一般民生焚化爐處理、有10萬交由事業廢棄物專燒爐處理,而在2021年以前,每年通常會產生約19萬噸還無法被處理的暫存量。
「我們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這一些170到180(萬噸),看它會不會回到我們專門在燒一般事業廢棄物的焚化爐。」環境部循環署署長林健三補充。
環境部:就算晶鼎不蓋 新增焚化設施也夠燒
近年各部會也積極增加事業廢棄物焚化爐,根據環境部「廢棄物管理及資源化行動方案」指出,從2021開始陸續設施,甚至到2025年,新增的處理量將遠超越生產量。
不過這份報告中,並沒有看到晶鼎被列為其中。
「達到方案目標的時候,我們講說那這個部分的話,我們可以怎樣,就暫時不估也可以達到是這個意思。」林健三表示,以目前經濟部、環境部、國科會預計增設的焚化設施,已經足夠達到處理量平衡的目標,因此在計算書中就沒有特別提到晶鼎焚化爐一案。
既然量能到了,為何經濟部當初會提案增設晶鼎焚化爐呢?
目前新增的焚化爐主要是在處理部分的可燃廢棄物,但像是其他事業廢棄物,譬如汙泥,仍有處理量不足的問題。
「工業區有62個,產出污泥1年3.6萬噸,我也積極在做去化,去化速度要看民間機構,現在處理量能1年是3.4萬噸,一來一往就差了2千。」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
焚化污泥過程如何運行?
污泥到底是如何透過焚化達到去化?
首先污泥會先被運到,一個旋轉乾燥窯,經脫水與乾燥後,含水率將會從百分之80降低百分之30。乾燥後的污泥從爐體側方進料,焚化後的灰燼大部份由廢氣帶至爐體上方出口,而至後端煙氣處理設施收集。最後產生的底渣,部分做為再生粒料,產生的飛灰做固化掩埋,或做為水泥使用。
當時晶鼎規劃設立兩座焚化爐,每日最大焚化量為700噸,主要收受各地工業區產生的污泥。
謝和霖表示,「污泥部分確實有去化不足問題,但今年預計完工的豐堉焚化廠可以取代晶鼎」。他拿出數字指出,2022年一年共新增8990噸, 相當於每天有24.63噸需要去化量,豐堉一日焚化量也是700噸,如果它蓋好的話是綽綽有餘。
全台焚化量能提升 環團憂:廠商為了營運 恐進口國外垃圾
環團除了認為污泥處理量目前已足夠之外,他們提出另一項質疑是,晶鼎將使用可燃事業廢棄物當作輔助燃料、提升熱值,在未來也將會面臨料源的不足的問題。
「到2025的時候已經可以達到1百多萬噸(燃燒量能),其實是現在也遠遠超過當初就是19.7(萬)噸的那個量(缺口)。」謝和霖提出擔憂,若晶鼎蓋好以後,它可能也收不到廢塑橡膠,如果國內沒有辦法滿足,是不是業者就會私下從國外接收一些料源?
未來到底會不會收不到料來燒?業者跟經濟部都表示,目前政策不明朗不方便多談。
環團擔憂,廠商可能會以廢塑料名義進口國外垃圾,作為輔助燃料,以賺取一度3.9塊、以廢轉能的電價,等於是燒垃圾賣電。
「他美其名就叫資源化處理中心,但就是在燒垃圾,他們用意就是把垃圾轉成熱能賣電,就是一個綠能。」施月英表示。
「雖然說我們在廢棄物清理法裡面沒有訂得很清楚。可是不管是我們,還是現在巴塞爾公約,基本上就是不會讓國外的垃圾進到台灣,這個是一個普世的價值。」林健三再三保證。
翻開近年來以廢塑料名義進口的數量,除了2018、2019年因為中國洋垃圾禁令,導致洋垃圾轉向台灣而增加之外,近年廢塑料進口量是呈現遞減的情況。
焚化爐超前部署的用意?
僅管廢塑料進口量沒有增加的事實,但越蓋越多事業廢棄物焚化爐的用意又是為何?
林健三就認為,新設的焚化爐設備上一定能取代舊式焚化爐,因此污染量可以下降。「才不會出現廢棄物清除處理會那麼貴,以前比較舊的設施,它有可能已經搶不到垃圾,自然會被市場淘汰,那是不是可以降低我們的污染量?」林健三說。
面對垃圾處理的方式環團與政府之間有著不同歧異,謝和霖強調,反對焚化爐興建是認為,即使是可燃事業廢棄物,還是有很多回收再利用可能性,只是政府還沒有努力去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