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看到新聞在講印度對女權的不重視,他們進來的話會不會也造成一些治安上的問題。」民眾林先生表達對於印度移工的擔憂。
張小姐則說:「印度性犯罪新聞是該罪犯的人品有問題,並非所有印度人都是如此。」
記者街訪民眾對印度移工是否增加治安風險,受訪者各有見解。
印度尼赫魯大學婦女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鄭欣娓認為,有正反聲音其實是一件好事,「這其實反映了台灣人的一些不安跟焦慮,同時可以藉這個機會讓我們去彼此對話與思考。」
曾派駐印度8年的香港前《鳳凰衛視》記者尤芷薇坦言,印度的確存在性侵與兩性不平等問題,但不能以偏概全。她舉例台灣也被指為是「詐騙之島」,但並不是每一個台灣人都是詐騙集團裡的成員,「所以當我們去指責所有印度人都是性侵犯時,他們也是一樣的感覺。而且我們對印度來說,某種程度上也變成歧視之島。」
印度最大電視台NDTV (新德里電視台) 等各家印度媒體刊登評論,直指台灣民間對印度存在種族歧視。有300萬追蹤者的線上教育平台「Unacademy」也拍攝影片分析:「台灣人歧視印度嗎?」
鄭欣娓解釋,印度之所以會被冠上性侵大國的頭銜,主要是因為2012年底發生巴士性侵案,當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抗爭,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之後各國媒體以專題報不斷地探討「為什麼印度一直發生性侵案?」,「但最近這幾年來的MeToo運動,也讓我們知道,性暴力這件事情有多麼的普遍、無所不在,並不是只有在印度才會發生而已。」
國際媒體炒作下的性侵偏見?印度的性犯罪真相為何
根據印度國家犯罪紀錄局資料,近14億人口的印度,2022年性侵案件將近4.5萬起;而台灣衛福部統計 ,2400萬人口的性侵案件約1.7萬起左右。依照人口比率去計算,台灣性侵發生機率比印度高出22倍。
「我知道有人可能會說,印度這種地方一定有很多吃案的狀況發生。」鄭欣娓說,若以印度國家犯罪紀錄局估計全國性侵案件通報率最低6%來計算,印度性侵案發生率仍比台灣還要低。「這不是要去強調哪個國家的性侵案比較多,而是想提醒大家,這些數字背後有可能的成因是什麼,別只看數字就去一口咬定說,哪個國家比較好 ,哪個國家比較不好。」
數字研究存在迷思,因此湯森路透社基金會在2018年訪問全球550位婦女研究專家,當中43名專家住在印度,調查範圍涵蓋醫療、經濟資源與歧視、文化傳統、性暴力、精神虐待等非性暴力、販賣人口六大領域,最終排出十大對女性最危險國家,第1名是印度,第10名則是美國。
官方性侵案件數字與國際研究調查大相逕庭,專家坦言,這與當地教育、種姓制度、警察辦案、司法判決這些一環扣一環的體系成熟度有關。
從當地文化、犯罪定義、司法體系解讀數據背後的真相
鄭欣娓表示,性侵的定義會影響統計數字,在印度刑法中,跟蹤、偷窺、潑硫酸等女性可能面臨到的性暴力事件,明確定義為性犯罪,「但法律仍將性侵限縮在男對女的範圍裡,而且沒有把婚內性侵算成性犯罪。不過台灣的法律不管男女,只要是違反對方意願都算是性犯罪。」
種姓制度也是影響警察辦案效率、司法判決結果的關鍵因素,根據印度國家犯罪紀錄局的統計,每天大概有8到10位賤民女性被性侵,加害者幾乎都是高種姓。
2020年,印度北方邦哈特拉斯一名19歲的賤民少女被同村4為高種姓男人輪姦和毆打致死,鄭欣娓解釋,「受害者與加害者兩家人已經認識20幾年,但可能在上一代有結下樑子,因此兩架不斷的有衝突與糾紛,最後高種姓的男人用性侵賤民家庭女兒的方式來示威,『你們家是賤民,我們想要對你怎樣都可以,你最好小心一點。』」
家屬報警後,警察卻只針對「意圖謀殺」辦案,沒有涉及「性侵」罪名。當地警方更在「其家人不同意的情況下」連夜火化了女孩屍體。鄭欣娓說:「邦政府甚至雇用公關公司散佈消息說,驗屍結果顯示受害少女沒有被性侵。」
然而2019年在印度的海得拉巴,一名職業是獸醫的27歲高種姓女子遭到性侵謀殺,警方迅速成立了15個特別專案小組,在24小時內破案將嫌犯逮捕歸案。
鄭欣娓表示,足見印度的警察與司法體系,如何與種姓制度和社經地位盤根錯節。印度的每一起性暴力案件,不單單只是性侵,而是在種姓、宗教、族群、社會各種因素的複雜交織下所形成。
印度移工來台會危害治安?專家:成本太高
尤芷薇強調,醞釀犯罪的當地環境,其實無法複製到移工旅居的國家。「身為一位移工必須花錢買機票、請仲介幫我找工作,如果我犯案了,不僅會失去工作,還會被遣返,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他就會非常的審視他自己的行為。」
事實上,台灣在1989年引進第一批東南亞移工,當時也出現許多擔憂治安的聲浪。30年後,內政部警政署資料統計,2022年間每萬名台灣人的犯罪率為「114.12件」,遠高於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四國國民在台的犯罪率──每萬人「59.46件」,而且東南亞案件兩造雙方多為同國人。
印度約有1800多萬名在海外工作的移工,分布在全球多個國家,其中在中東地區就有高達850萬人,而在歐美地區,印度移工更是義大利的第2大移工來源國,人數高達21萬人,德國則有5萬人。
尤芷薇表示,每一個國家的法律系統與當地文化,也會影響這些印度移工去認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們在海灣國家,或新加坡這些嚴刑峻法的國家,犯罪率也相對低。」
失聯移工問題未解又新增來源國 專家:移工政策須改善
鄭欣娓則說,國際上針對印度移工的討論,比起犯罪率,更多的是在討論移工在海外國家的處境,「他們被雇主或仲介的剝削、欠薪、虐待,甚至被欺騙成為人口販運的受害者。」
話雖如此,但台灣人也許更常在各家媒體報導中,看到移工偷錢、毆打長輩等案件。
在桃園市群眾協會2023年底發佈、以1萬名移工抽樣的問卷調查裡,有15.9%女性移工表示曾遭受性別暴力;對比勞動部2022年針對台灣員工之「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調查、台灣女性遭受比例為3.3%,差距是4倍以上。
鄭欣娓表示,「這還不包含許多受害者在雇主的威脅之下,很多移工根本不敢去報案。」
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表示,「當他們覺得受不了的時候,就會選擇用腳投票的方式---失聯,來處理這個問題。」
目前在台移工人數超過75萬人,當中包含失聯移工近8.6萬人。如今勞動環境未改善,政府要再以印度移工解決缺工,孫友聯認為這會讓失聯移工越來越多。孫友聯說,「當雇主能輕易取得廉價勞動力時,當然就沒有意願意願去改善勞動條件。」
缺工就引進移工?勞陣:政府淪為替資本家節省成本的單位
目前開放移工來台的工作產業包括製造業、營造業、農業,以及機構看護工,孫友聯舉例,營造業的重大職災死亡案件至今仍不斷發生,突顯了工作的危險性,不見其改善,卻只大喊缺工。
「我們廠商常常說,這工作10萬元也沒人要做,代表這工作價值10萬元,但移工來的時候,我們卻只給基本工資。」孫友聯批評,移工政策是跨世紀、跨政黨的政策謊言,充其量是滿足廠商低薪的勞動力需求。「政府不應該淪為替資本家,替雇主節省勞動成本的人事單位。」
他解釋,在這樣的狀況下,當然無法邀請台灣勞工進入職場工作,進而出現「虛假的缺工」。此時政府卻幫忙引進移工,破壞供需市場的遊戲規則,壓縮台灣勞工加薪空間。「當本國籍勞工的處境都如此的淒慘的時候,外國籍更弱勢的勞工只會更加淒慘,所以這套邏輯我稱之為剝削鏈。」
勞動部長許銘春3月6日出席立院會議討論移工議題時表示,中央也有顧及本國籍勞工薪水,「像是旅宿業房務清潔人員缺工的問題,它就是薪資太低。所以勞動部跟交通部雙管齊下,由交通部補貼業者,我來獎勵勞工,讓他能增加收入,同時也希望在未來能夠帶動產業薪資提升起來。」
政府開放印度移工掀起軒然巨波,也成為台灣重新審視國人對移工的印象,以及本國勞工與移工政策的機會。
「這個機會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從90年代開放移工進來後的30幾年,我們對待外籍移工的態度有所轉變的嗎?」鄭欣娓說。
尤芷薇表示,「接下來的配套措施很重要。整個台灣社會要如何一起去接納這個新的變化,是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不然這真的會從好事變壞事。」
「與其去擔心我們的移工來源國的風險問題,不如我們就好好來開發本國勞動的參與率。」孫友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