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有看過這些照片,這些是網路圖文,有些很明顯就是影像變造,有些是故意扭曲照片原始脈絡,讓人產生對特定候選人負面觀感。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偽裝成媒體報導過、假公文的假新聞

有些假新聞則是直接假冒成媒體報導,像是明明是在郝明義的新書中提到,前台北市都發局林洲民與柯文哲之間的對話,卻遭造謠者變造成媒體報導的假象。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另外一則,標題以「美外洩機密文件:蔡英文下命秘密向以色列提供4萬枚火箭彈」則是偽裝成法國廣播電台的報導。但,我們用網頁備份網站實際到當天法廣網站查證後,也沒有相關的報導。

除了,冒充成媒體報導過以外,還有直接假冒成總統府發過的公文。假新聞提到112年10月21日總統府曾發出新聞稿表示,將提供以色列2億美元軍事援助。我們一樣用了網頁備份網站回到當天,也沒有相關新聞稿,且這則訊息後來也被總統府證實是假新聞。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這些都還只是各種假訊息、假新聞種類中的冰山一角。有些假新聞半真半假,會由部分真實訊息以及部分虛假訊息組成。

「下台前把腦筋動到外匯存底,修法淘空全民資產」就榮登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11月13日至11月19日的闢謠Top10,謠言來自一個有10萬訂閱的頻道,影片提到這些,「......民進黨和民眾黨立委把腦筋動到外匯存底......」。

訊息真實的地方是今年5月在立法院確實有相關提案,但有問題的是,提案人實際上分別為民眾黨吳欣盈和國民黨羅明才,提案連署人則橫跨三黨,包含民進黨籍立委。

進一步去找尋影片來源,發現整段影片從開始到2分9秒的畫面和旁白,幾乎是直接挪用自中天新聞的報導。

假新聞共同點:選前重複、密集出現

我們還發現,若排除以健康醫藥為主題的假新聞後,假新聞多半以民生議題為主,特別容易從重大社會爭議事件發展而來,像是進口萊豬等等。

而且這類的假訊息,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年都會在選前重複且密集的出現。

「我們會知道他是老朋友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說。

2018年成立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歷經台灣三次全國性的大型選舉,陳慧敏跟我們分析選舉期間最常出現的謠言。

「我們看到一個傳言最近又熱傳,就是香港具有紅媒色彩的《文匯報》,他們做了一個食安的調查,提到台灣有八款的豬肉產品含有萊克多巴胺。」陳慧敏說。

這則謠言大量出現在2021年公投、2022年九合一選舉,到今年的總統大選仍頻繁出沒;而且它變換為多種型態流傳,有做成圖卡或是臉書貼文。直到今年,這則謠言還能登上11/13~11/19的闢謠報告熱門前10名。

這件事情的後續是什麼?被點名的新東陽跟黑橋牌兩家食品公司立刻發出聲明稿澄清,黑橋牌更附上第三方檢驗報告。同一時間,台灣的消基會也針對報導中提到的5項產品,進行平行抽驗,結果皆未檢驗出含有萊劑。

《文匯報》報導的最後,記者也有詢問香港食環署,食環署表示,過去抽查的紀錄,全部都沒有檢測出萊劑。不過,謠言卻完全沒有提到這件事。

臉書演算法影響假新聞路徑

今年初流傳在網路上的一則「連載故事」,有一位網友在臉書匿名社團發文抱怨男友,結婚時想用流水席宴客,因為內容提到不衛生、鄉下人才吃辦桌,而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這件事的相關人士都沒有正式出面過,但光是用「流水席之亂」當關鍵字,就出現27頁以上的相關新聞。

看到這邊你一定很疑惑,這跟假新聞介選有什麼關係?

臉書在近年的演算法降低了政治類內容的觸及率,使得造謠者也要改變轉貼到社群平台的模式,「它就走了一個我們傳統的路徑,就是放到一些網路的論壇,比如說PTT、Mobile01、Dcard。」陳慧敏說。

今年8月在PTT流出的一份公文,內容是關於「再援百億給巴拉圭蓋社宅......」,就是循上述路徑發聲。

但這份從PTT流傳出來的公文,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比對後發現,內文除了時間、金額、戳章日期之外,內容跟2018年台灣與巴拉圭簽署的兩邊合作備忘錄一模一樣。

這種從論壇或推特(改名:X)流出的「官方公文」,通常文案格式會先是,當地朋友說、或從暗網流出,文案再用渲染的情緒字眼,引起網民共憤。

一旦成功引發網友討論,就會再流入line、臉書等這些台灣人更常使用的社群,而只要在網路上引起騷動,媒體就會報導。

「造謠者充分利用台灣資訊生態的弱點,那個弱點就是媒體的記者或媒體的小編,他們會在社群平台上找新聞素材,但是卻很少有查證的能力,或者是沒有查證就寫出去,很容易造成整個社會都在討論一個不存在或是虛假的命題。」陳慧敏說。

查核中心:建立全民防線圍堵假訊息

去年8月裴洛西訪台後,流傳於臉書、line上的一則假訊息,內文大致上說,裴洛西訪台主要目的是來掏空台灣,把台積電挖去美國。

圖片來源: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圖片來源: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這篇開場白就完全符合牛津字典對陰謀論定義,「人們深信事件發生的背後,有個秘密且掌握強權的組織在背後操弄著。」

姑且不論內容缺乏實質證據,署名人陽明交大黃紹華教授,本人也出來澄清被冒用名義。

被冒用名義的陽明交大教授黃紹華,第一時間透過同事得知被冒用的消息,黃紹華回憶當時的情況,「他(同事)說這個風格不像你,你不像是會寫這種文章來批評政府,我看了就發現裡面的內容,我應該是被假冒了。」

平時很少用臉書社群的黃教授,經親友告知,馬上就知道自己被盜用名號,隨後他趕緊向學校報告,並通報調查局,最後還請媒體幫忙澄清,讓謠言不至於像野火一般擴散。

今年度的瑞典哥德堡大學V-Dem發表《2023民主報告》指出,全球受境外假訊息影響最嚴重國家,前3名依序為台灣、拉脫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台灣已連續10年蟬聯榜首。

深受假新聞干擾的台灣,民眾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做一個假新聞的斷點,不做流言傳播者,讓謠言到此為止。

「其實台灣民眾已經慢慢建立出很好的習慣,包括我們在疫情的時候收到疫情的訊息,大家都開始會有判斷,而不是一味轉傳,在選舉期間更是要如此。」陳慧敏最後給民眾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