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與愛心 護佐燒熱忱顧病患

一到下午五點二十分,穿著綠衣服的工作人員忙著核對病患晚餐,推著餐車穿梭在醫院的各個病房,協助臥床病患進食,他們正式職稱為照護輔佐人員,或稱護佐。

「不跟這位奶奶講教會或聖經的話,她把你餵的東西吐出來,很恐怖,我們其他人都覺得非常難照顧。」

陳豪森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護佐大約一年,他說,分配到餵食這位老奶奶時,每位護佐都戰戰兢兢。

除了心驚膽顫,更多的是需要耐心,陳豪森湊近奶奶的耳朵,溫柔地打招呼,「嘿嘿嘿,來吃飯了喔,很多人來看妳喔!」

「謝謝耶和華,賜給我們飲食喔。」陳豪森把泡好的草莓口味配方奶放到塑膠針筒裡餵食,本以為奶奶又會吐出來,但也許她今天心情好,乖乖地喝完,陳豪森感到驚訝,「她今天很給面子。」

僅用10分鐘讓奶奶順利進食,陳豪森接下來還得協助其他病患補充營養。他坦言這個工作的確忙,但他很喜歡與病患互動、陪伴的時光,「其實那些東西會帶給你一些小小樂趣,會讓你忘卻身體疲累這件事。」

然而要保持這樣的心態,也是因為陳豪森本身就喜歡照顧人,「因為我父母走得快,當時沒能好好的照顧他們,所以就留下遺憾。」當他得知衛福部推出《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就決定成為護佐,發揮自己的照護熱忱。

護佐進入醫療現場 護理師:減少額外工作量

該計畫目前有84家醫院參與試辦,將病房人員的照護工作分級分工,護佐負責協助病患進食、翻身、如廁等工作,讓護理師能更專心去追蹤與評估病患狀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護理師廖珮彣認為,幫病患翻身、清潔等工作雖然不是護理師的工作,但若遇到新病患進來,或家屬沒交接好的情況發生,她就得去指導家屬如何翻身對病患最好,又對家屬最省力,「或是第一次執行灌食時,我們也得去指導家屬怎麼做,但今天有護佐去做這件事,就減輕了護理師額外的工作量,我們可以去執行發藥等更專業的事情。」

護佐的協助可以讓護理師回歸專業,對病患狀況進行更縝密的評估與追蹤,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升民眾醫療品質,同時也能減緩病患或家屬因為心情苦悶卻又找不到護理師,而拉警報的護病關係,以及家屬最常煩惱的看護需求。

陳豪森說時常會有病患或家屬與他談心,紓解生病所帶來的痛苦,「有些人每天躺在床上看天花板,你陪他講講話,聽他生病的歷程與感受。這些話語間流露出來的情緒,會讓你覺得其實他們只是希望有人能聽他們說說話,那他們就會平靜很多。」

一對多護佐計畫 減輕病患家屬經濟負擔

參與該計畫的病患每天只要繳交最多1050元的護佐服務費,就可以享有24小時的基本照護,相較一對一的全日看護行情在2800元左右,每天可省下一至兩千元,確實能減輕家屬的經濟負擔,但是一對多的照顧,有時候也讓執行的人擔心風險過高。

以臺北市立中興院區為例,護佐照護比例白班與小夜班都是1:5,大夜班則是1:10,陳豪森就說,當他照顧A床病患,就會擔心B床病患亂動跌下床,他坦言值夜班的護佐也都很害怕發生這種狀況,但就只能眼睛盯緊一點。

「大家都習慣坐馬桶上大號,現在要求病患躺床上直接大號,對方就會說:『我就是沒辦法。』,這種狀況該怎麼辦?」陳豪森無奈地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陪伴病患難受的時間,就哄吧!」

即便需要花許多心思與病患溝通,但陳豪森沒有因為護佐的忙碌而讓工作與生活失衡,「我們基本上月薪都3萬出頭,但這邊公立醫院给的假都很足。」,中興院區表示,護佐的平均月薪分布在3萬3千元到3萬6千元左右。

護理師低薪問題未解 醫院聘得起護佐?

該計畫能減輕護理師與病患的負擔,看似兩全其美,但參與的醫院卻都喊吃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護理長古伊辰表示,「其實在人力招募上是一個困境,所以我們希望有更多二次就業的民眾可以加入護佐的行列。」

雙和醫院護理部主任任秀如也說:「我們的確也擔心護佐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由於高齡化與少子化,照護需求與可照護的人力早已不成正比,但在臨床護理師長年低薪凍漲之下,醫院還得另外增聘護佐,到底錢從哪裡來?

根據衛福部計劃各醫院在收費部分,除了病患每日最高繳交的1050元之外,同時能申報健保每位病患每天750點,1點折合台幣約0.9元到1元左右;也就是說,若以護佐1:5且月薪3萬6千元來算,醫院日支出1200元,日收入5位病患最高共5250元,以及健保給付共3750點。

衛福部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根據試算結果,醫院增聘護佐並不會因此虧損,「而且這個成本的計算部只有護佐的薪資,還有其他管理、培訓、行政等費用都包含在內。」

健保納護佐吃得下嗎?血汗醫護另一環?

醫院不會因為該計畫而虧錢,但健保呢?健保署估算住院整合照護計畫若全面實施,一年經費大約增加158.7億。然而在健保總額只有8300多億的天花板下,隨著醫療利用率不斷上升,健保點值無形中就被稀釋。

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表示,健保點數1點通常都不是1元,而是0.9元左右,「健保總額就是那麼多,如果醫院申報點值超過我的總額,那就會開始稀釋,例如健保總額只有9億元,你卻申報10億點,那就打9折給你。」

資源有限又拼命打折壓縮之下,住院整合照護雖然在試辦過程看似美好,一旦正式納入包山包海的健保後,就可能導致護佐出現加班黑數,不僅會影響照護病患的品質,也會讓血汗醫護環境不斷惡性循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坦言,「這樣子整個綜合下來的話,大家拿到都是少少的,如果說你對病人好,那你就會壓榨到醫療人員這一邊。」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更表示,「因為我們的健保的總額的成長率不足,我們跟鄰國和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家相比,台灣其實在很多健康指標都下滑當中。」

高CP值健保的背後危機

統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和我國內政部公布的「可治療疾病死亡率」,2019年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82人死於可治療疾病,高於日本的51人和韓國的44人。

醫界認為這與台灣的醫療投資不夠有關,因為台灣每人每年的醫療支出,長期以來都跟日本差了3倍左右,就算早年比南韓支出還多,但自2006年被反超後,就不斷拉開距離。

可見台灣健保制度,和便利的醫療服務雖享譽國際,但其實卻沒有醫到病灶上。洪子仁表示,「若健保成長率拉高,健保總額夠了,我們才更有能力改善醫護人員的薪資,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

為何政府不敢漲健保?

說到底,醫界認為漲健保是當務之急,但由於台灣民眾對健保的滿意度高達9成,讓衛福部不敢調漲健保費,常常還沒協商總額要訂多少,就先喊出明年費率不會調漲。

劉燦宏表示,「你看每年的健保總額協商都會破局,根本就談不攏,最後都是衛福部部長去裁定說  藥用哪一個方案,就其實大家都很苦啦!」

不過姜冠宇也了解政府的難處,「講起來其實也是很為難,因為台灣普遍民眾的收入就是不高,低薪結構是台灣的問題。」

衛福部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健保的給付是透過照顧服務的項目去提供醫院的財源,它不是專門用哪一個類別,所以當然大家一起把這個餅擴大,也是共同努力的。」

醫療使用率隨著高齡化社會不斷攀升,然而醫療照護品質與護理工作環境息息相關,護佐幫助護理師解脫現在的多工狀態,但也像一面後照鏡,迫使我們提前重新思考,健保制度與總額能不能再改善,才能讓台灣人活得久又活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