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關係是什麼?民眾又怎麼認為?
一提到開放式關係,多數人想像的等同於「性關係混亂」或是「合理化偷情跟劈腿」,對開放式關係普遍有著負面的刻板印象,我們實地前往台北信義區,聽聽民眾的想法。
當我們問到有沒有聽過開放式關係,蔡小姐立刻回答,「同性戀比較多。」追問她為什麼這麼認為?她補充說,是因為「聽身邊的朋友說的。」
另一位劉同學表示,曾在社群媒體看過這詞,當問到對開放式關係的認知,他認為「聽起來就是比較自由不受拘束吧!」
「有點像走馬看花的概念嘛!」莊小姐認為,就是先認識別人,如果別人有比較好就可以試試看,如果沒有那搞不好就不用分手了。
主流的社會認為愛只能對一人忠貞,楊小姐回答,「我喜歡或是愛就只能放在一個人身上。」過程中其他受訪的民眾多數也都認為,只會在同一個時間點愛一個人。
但一提到是否曾在有對象時,喜歡上其他人?他們回應多半卻又是肯定的,不過卻又否定自己的感覺,「就像一時的衝動,但那可能不是真的喜歡。」施先生回答。
開放式關係,指的是一對情侶,雙方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接受另一半跟其他人有心靈或身體上的交流。
「好像是一種冒險、賭注。」施先生剛好最近跟交往多時的男友討論開放式關係,他說雖然起初有心動,但後來想想,這段關係也許也會因為開放而變質,甚至結束了。
唯一不排斥實踐開放式關係的是劉同學,他表示自己在Youtube看過三位男生一起交往(備註:三人日常),「可能自己也會成為三個人的其中一個人。」劉同學回答。
開放式關係=前衛? 百年前英國就有「多人關係」
提到開放式關係,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是前衛的思想實踐,但其實早在100多年前的英國,就有一群青年藝術家、作家及知識份子藉著每週四的文化沙龍,在搖曳、昏暗的燈光底下,大膽的談論情慾與自由,成員甚至互換伴侶,而聚會的主辦人之一就是知名作家吳爾芙。
同樣的,吳爾芙的姊姊瓦尼莎也是聚會的一員,瓦尼莎與丈夫克萊夫貝爾,兩人在婚後也持續開放式關係,後來瓦尼莎也與其他伴侶生下子女,實踐了多重伴侶的開放式關係。
長期在台灣經營開放式關係社群的波栗打開開創辦人阿球,他認為開放式關係就是權力位置平等的兩人,一起協議出跳脫一對一關係或是唯一性忠貞的情慾關係腳本。
「一對一關係」為何成為現代社會主流?
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紀登思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一書提到,18世紀末出現了一個概念,影響後世的愛情觀,它是「浪漫愛」。
浪漫愛擷取了基督教犧牲奉獻的道德價值觀,與激情熱戀中會把對方理想化的元素,兩者結合產生了想與「所愛的對象有更永久的關係。」,而這個「唯一真愛」觀念在日後更受到愛情小說、影視戲劇的不斷傳播,變成眾人嚮往愛情主流腳本。
如何「穩交」?12年的開放式情侶公開秘訣
率先提出想要同時發展其他戀愛關係的是A小姐,當時兩人都還沒有開放式關係的概念。「我很清楚自己不愛被管。」A小姐補充,自己沒有想要承擔關於一個好女朋友的權利跟義務。
「被開放來說,我同樣也會感覺到比較自由啦,她不會要把那麼多需求放在自己身上」A小姐男友B先生說,也會清楚在一段關係中,他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
但兩人不是一開始就那麼順利,開放初期他們還在遠距離戀愛。為了讓B先生感到安心,A小姐把自己的臉書權限給B先生,讓他隨時都能掌握A小姐的交友狀況。
不過事後當B先生談起這件事,他說這個舉動被證明這是絕對的錯誤,「我常常拿裡面的東西來跟她吵架,想要把她固定在我的身邊,這個過程是蠻痛苦的。」B先生回答。
當時B先生的處理方法是從書裡找答案,了解自己為何會產生連自己也不喜歡的嫉妒、吃醋與不安感的情緒,而A的陪伴也很重要,「我能夠做的就真的只有重複告訴他對我的重要性是什麼 。」
儘管B先生現在偶爾還是會出現不安全感,但習慣了A小姐與其他人談戀愛的模式後,他表示自己更能自在面對,「等她另外一段的關係結束或是趨於穩定,她會再回來主關係這邊,我就很自然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事。」
開放式關係讓兩人關係更穩固、愛的昇華
雖然兩人都認為,開放式關係比一對一付出更多的情緒勞動,但卻也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穩固,甚至昇華。「我可以感受到,我連她愛上其他人時候,我覺得很可愛、很漂亮、很美麗。」B先生跟我們分享愛上A小姐愛著別人的樣子。
A小姐則是把能實踐多年的開放式關係都歸功於B先生,不只如此,她更確立了B先生是她唯一正宮,「一回合又一回合從其他關係回來後,我還是覺得我比較喜歡他,我還是想要選擇他,他就是正宮。」
最後,我們問B先生,如果可以再選擇一次還是會答案女友實踐開放式關係嗎?B先生給了一個肯定的回答,「這十幾年就不沉悶,永遠知道自己哪裡還有一些,連自己都不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