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者時常遇到對方叫錯性別稱謂的窘境,尤其是政府機關、醫院、銀行等櫃台人員,因無法判斷對方性別,或是證件照跟跨性別者的裝扮不一致,而不知道該怎麼稱呼跨性別者。

3月31日為國際跨性別現身日,公視新聞實驗室邀請跨性別者Deven、小琪,分享他們的性別認同歷程以及如何減少性別錯稱的尷尬情境。

性別的定義?

談論跨性別之前,先來了解什麼是性別。近年來,公私部門的各類個人資料表單在性別欄位設計有多元化的趨勢,例如,「生理性別:□男性  □女性」,或是「性別:□男性  □女性  □其他」,性別欄不再非男即女,與現今性別概念拓展有關。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解釋,性別涵蓋4個向度:

1.生理性別(Sex)

生理性別指的是生物學上屬於男性或女性,以基因和解剖性別來判定;出生時有陰莖、睪丸等雄性構造是男生,有陰道、卵巢、胸部等雌性構造是女生;至於,出生時兼具男女兩種生理構造,或是雌雄性徵難辨則為雙性人,會被醫生登記為性別「不明」。生理性別也有人稱為「指定性別」。

2.社會性別(Gender)

指由社會文化形塑的男性及女性的行為特質與角色期望,例如,男生要堅強、勇敢,女生應溫柔、文靜。透過後天教養學習所呈現出的言行、舉止與面貌,此即所謂的「社會性別」,又稱「性別氣質」。

3.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亦稱「⼼理性別」,內在認為自己是男生/女生或非二元的其他認同。跨性別者即為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同者,例如,生理特徵為男性,自我認同為女性,稱為「跨女」,反之為「跨男」,還有無法被單一定義的「性別酷兒」。

4.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指的是戀愛對象的性別,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互相吸引是同性戀,和不同性別的是異性戀,和兩種性別的人,都有吸引力為雙性戀,對任何性別皆不感興趣為無性戀。

跨男Deven施打荷爾蒙  「稱呼我先生是最開心的轉變」

「哈囉,大家好,我是Deven,歡迎收聽今天第61集的節目,」低沉帶有磁性的嗓音,引領閱聽眾一同摸索跨越性別旅程,跨男網紅Deven透過Podcast、Youtube等自媒體平台,紀錄自己施打男性荷爾蒙的身體轉變,以及暢聊各式出櫃難題、邀請其他跨男現身說法,Deven的社群帳號頁面,宛如一本跨性別者的使用指南。

Deven自青春期開始,對自己的性別認同產生變化,「從我有記憶以來,就對於被當成女生不是很舒服,」正值性徵成熟之際,Deven越感焦慮,他試過各種方法束起發育中的胸部,「用保鮮膜纏在身上之類的,我就覺得一定要把它弄掉。」 

Deven到大學一年級時,下定決心執行平胸手術,他也討厭自己高音頻的聲線,出社會後過了幾年,開始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施打雄性激素使得聲帶變厚,歷經3個月的時間,開口說話的聲音已經變得低沉,「一直到現在,變成男生的聲音,我打電話去餐廳訂位,都會變稱呼為『先生』,這是對我最有感、最開心的改變。」

「我認同我好像適合偽娘」 小琪跨性秘密深藏7年才出櫃

披著一肩咖啡色長捲髮,穿著裙裝像是從日系動漫走入現實生活的角色,小琪曾任北市泉源實驗國民小學代理教師,求職時以跨女的身分應徵,也成為學校最能與學生面對面相處、互動、對話的性平教材。

小琪對跨性別的認知萌芽階段,落於國中時期,她回想當時很愛看動漫,「我身旁男性朋友是把動漫女性角色,當成投射慾望的對象,但我發現我的喜歡,不是長這樣,我的喜歡是我想要成為它的形象。」

不過,當年小琪並未認知到何謂跨性別,「那時只是我認同我好像適合偽娘,除此之外,你講不了更多什麼。」

上了大學,19歲那一年小琪仍以異男身分交了女友,並告訴女友這個藏在內心數年的祕密。 

性別困惑以及想當偽娘的念頭,卻成為兩人爭執與分手的原因之一,「其實我們交往的過程中,這個問題會幽微地影響我們關係,我會把女性想像投射在她身上,並且希望她這麼做,可是開始知道跨性別之後,才知道其實那是對於自己的期許跟想像。」

2020年7月大學畢業,小琪一同褪下男性身分,轉身跨出的第一步是蓄髮、學習化妝與穿搭,「頭髮留到一定的長度,我就開始以女生的身分找工作,對,我開始想用女生身分社會互動與生活。」小琪堅定地說。

隔年,小琪應徵上北市泉源實驗小學代課老師,她應徵面試時,心想「不要自找麻煩」並未出櫃,不過,正式上班的第一天,主管就問小琪「是不是LGBT?」於是她便順水推舟坦言自己是跨性別者。小琪表示,泉源國小對於她的性別認同與性別展演,相當友善且完全包容,而她外表跟聲線的巨大落差,使得小學生時常追問「老師是男生還是女生?」「那你覺得老師是什麼?」小琪說,其實她始終不會給學生一個肯定的答案,她認為,無論學生回答什麼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現在知道了,就算是男生也可以打扮漂漂亮亮,女生也可以有粗曠嗓音,」小琪以自己作為教材,破除性別二元疆域。

不確定對方性別 如何稱呼?

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跨性別自國際疾病分類表中除名,等同跨性別正式「去病化」,不過,我國仍規範跨性別者必須取得兩張「性別不安」的精神鑑定證明,以及摘除性器官,才能在身分證變更性別。

儘管Deven現在幾乎會被稱為先生,但他的子宮、卵巢並未摘除,證件仍保留女性身分,當需要掏出證件的時候,有些店家、櫃台人員會認為他是女同志裡的T(意指裝扮、行為、氣質較陽剛的女同志),依然會稱呼Deven為小姐,或是懷疑他不是身分證裡的那個人。

「銀行臨櫃或申辦手機,反正只要出示證件時,都會被一再地確認說,『你到底是不是本人?』 有些又會跑去櫃台後面說,這個人的性別不符,或什麼是跨性別?然後又開始大聲地討論,搞得全世界都知道,其實那時候就會超級尷尬!會覺得到底是在幹嘛?」Deven無奈表示。

小琪的身分證同樣未變更性別,仍保留法定的男性身分,加上她沒有透過醫療行為改造性徵,並維持雄性嗓音,小琪說,多數店家現在會根據她的外貌稱她小姐,可是當她開口說話,出現

男生聲線,對方就會開始產生困惑,「那我當然也知道,困惑是來自於外貌跟聲音中間的落差有點巨大。」

「身邊可能會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去練聲音?我就說,我喜歡我的聲音,為什麼要改變?我覺得現在這樣子很自在,所以我就選擇這樣的狀態活下去。」小琪說。

只是,當看診、打疫苗等必須出示身分證件的時候,醫療人員也會再三確認她的身分真實性,或是在診間叫號、還沒看到她外在形象時,大喊「劉先生請進!」使得她尷尬不已。

「其實醫院每個人插卡報到後,都有一個號碼,其實叫號就OK,你不一定要叫先生或小姐。」小琪表示,她其實能理解第一線醫療成員的難處,光看外表無法輕易得知對方性別認同,所以若能改善醫療與公務體系的專業訓練,像是從應對邏輯中,加入中性稱謂或去性別化的對待,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Deven也說,「你不確定對方性別時,可以問對方『你希望自己被怎樣稱呼?』、『請問怎麼稱呼你?先生還是小姐?』,或是你不想問這麼多的話,就用一個中性名詞,『這位客人』、『這位貴賓』、『這位同學』等較無性別分界的詞彙。」

面對日常生活接踵而來的NG言語或處境,小琪說,至少可歸類為兩種,其一是性別錯稱,另一種是性別檢查,「你真的是女性嗎?你真的是男性嗎?這個是你本人嗎?因為我們覺得生理性別跟指定性別好像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們會選擇最千真萬確(最安全的答案),所以是回歸到,我們對於性別的不瞭解。」

性別可以多元、可以流動,若能打破疆界,理解跨性別的多樣性,下次會更知道如何尊重每個人的認同與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