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於今(27)日召開國安會議,正式拍板義務役期自現行4個月調整為1年,讓討論多時的兵役議題終於有了定案。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同時中國共機頻擾台,引起台灣社會對國防議題的高度關注。因應少子化導致兵源量能銳減,以及迅速變化的現代戰爭局勢,台灣義務役期自113年起調整為1年,將影響民國94年1月1日後出生之役男。

不過保家衛國只是役男的責任嗎?面對台海局勢不斷升溫,全民國防議題更是不斷被提出討論。從國家的後備兵力到民間的防衛機制,台灣該如何「備戰」才有勝算?

為什麼要延長兵役?4個月和1年差別在哪?

2022年2月俄羅斯以特別軍事行動為名入侵烏克蘭,引發台灣社會對國防議題的關注,連帶引起兵役是否延長的討論。

國防院戰略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指出,兵役延長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兵源,此舉因應台灣少子化趨勢,也增強對抗中共日趨強大的兵力投射能力。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徵兵及齡男子調查結果人數」,111年度僅11萬8千多人,數字創近5年來新低。113年後義務兵役改為1年,未來入營役男人數將穩定維持6至7萬人。

台灣義務役期自民國113年起,正式調整為1年。(圖/公視新聞網)
台灣義務役期自民國113年起,正式調整為1年。(圖/公視新聞網)

蘇紫雲指出,役期延長的做法在徵兵制國家並不少見。他以新加坡和以色列為例,2國由於人口數少加上少子化,服役時間皆為2年起跳,以維持穩定充足的兵源。

台灣義務役期經歷多次變化,從早期統一服役2年,經多次調整後,2013年縮短至現行的4個月軍事訓練,直至今年底國防部提案恢復徵兵制,再將兵役調整為1年。然而過去台灣的兵役訓練內容為人詬病,許多役男認為當兵是「浪費時間」,因此訓練項目的調整也受到矚目。

總統蔡英文於今(27)日記者會中指出,未來義務役的訓練將參考美國等先進國家的訓練方式,包括增加新式武器的操作訓練、加強實彈射擊、進行聯合演訓,甚至是民防協力等訓練項目。

其中包括傳統的刺槍術將調整為「近戰格鬥訓練」,同時增加刺針飛彈、紅隼火箭彈、無人機等新式武器的訓練,役男於全役期的射擊發數不會低於800發。蔡英文強調,希望在新制下,「當兵這1年不是浪費1年」,而是蛻變成更成熟的人,學習更能生存、更能作戰,也更能救人。

借鏡烏克蘭,「國土防衛部隊」可以怎麼做?

從俄烏戰爭現場回傳的新聞畫面中,不時可以看到「國土防衛軍」的身影。自8年前發生克里米亞危機後,許多烏克蘭平民自願組成防衛隊,利用假日受訓。在俄烏戰爭爆發之際,這些兵力成功守住許多社區,值得台灣民防制度借鏡。

俄烏戰爭期間,由烏克蘭平民組成的「國土防衛軍」成功守住許多社區。(圖/公視新聞網)
俄烏戰爭期間,由烏克蘭平民組成的「國土防衛軍」成功守住許多社區。(圖/公視新聞網)

「檢視我們國防兵力結構的需求,我認為台灣需要國土防衛部隊。」壯闊台灣創辦人吳怡農指出,有了國土防衛部隊,國軍的任務就可以單純化,「將救災和社區安全的維護工作交給國土防衛部隊,和前線的正規部隊做分工。」

蘇紫雲則認為,以台灣目前的資源,要成立由志願者組成的國土防衛部隊並非不可行。「只要配套制度完善,民間確實有一批對參與軍事事務有興趣,且有意投入的民眾,願意加入國土防衛部隊。」

以台灣鐵杉民防協會為例,成員由一群關心民防、有心投入的民眾所組成,他們利用假日進行自主訓練,進行實戰模擬和戰術演訓。

台灣鐵杉民防協會理事長阿旭接受公視《獨立特派員》採訪時表示,訓練課程中同一個項目會進行反覆演練,目的是讓這些基本動作能夠成為「本能反應」,以利在混亂的戰況中能快速上手、即時反應,「戰時的分工,每個人有該做的事情,這必須要透過不斷的訓練來才能達成。」

阿旭觀察,近年從香港反送中到俄烏戰爭,有意願加入自主訓練來保家衛國的人越來越多,而協會目前招募的成員以具備後備徵召資格的人員為主,「等要上戰場再訓練已經來不及,民間在平時就先做好訓練,進到部隊是做複習。」

戰爭時,你我的角色會是什麼?

來到壯闊台灣「後盾計畫」課程現場,學員不分性別年齡,認真學習創傷的緊急處置方式。學員李小姐表示,今年以來發生俄烏戰爭和中共二十大,令她對台灣的現狀感到憂心,「至少有一個基礎的概念,不幸發生危險的時候,自己有辦法去做處理,而不是只能在一旁看。」

「全民國防是大家都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並不是每個人都在前線拿著槍。」壯闊台灣創辦人吳怡農認為,民眾過往對國防議題無感,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戰時的角色為何,「加強民防和急救訓練,讓每一個人能夠自救,能夠互助,社區就有韌性,前線部隊就無後顧之憂。」

後盾計畫課程學員認真聽講,學習如何使用止血帶。(攝影/許家嘉)
後盾計畫課程學員認真聽講,學習如何使用止血帶。(攝影/許家嘉)

當戰爭來臨時,一般民眾能夠做些什麼?蘇紫雲指出,最基本的從了解住家附近的避難所、方空洞在哪裡,到進一步保護自己和家人,「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運作,就可以維持整個社會的穩定,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去做的事情。」

2022年俄烏戰爭、台海情勢升高,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但台灣民間面對戰爭是否缺乏危機意識?蘇紫雲強調,國防議題看似龐大,但「要和平就要準備戰爭」,一個公民社會如何在正常運作與萬全戰備中做出平衡,是所有台灣民眾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