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長當選人謝國樑選前提出政見「青年做志工能有條件兌換電動機車」,在選後被拿出來檢視,引發熱議。謝國樑期望藉由這項政見,打造基隆成為一個綠色城市,但現實上真的可行嗎?

補助電動車,地方財政能負擔?

翻開111年基隆市長選舉公報,謝國樑提出「有條件提供就業青年環保電動機車,公益回饋志工時數」政見,規劃在執政4年內提供5萬台電動機車,以每台4萬元左右,由基隆市政府自行負擔3萬元,並爭取中央補助1萬元。若這5萬台電動機車全數送出,基隆市政府將要自行負擔15億元左右的預算,但這筆錢將從何而來?

基隆唯二的Gogoro門市,坐落於廟口旁不遠處。(攝影/陳博志)
基隆唯二的Gogoro門市,坐落於廟口旁不遠處。(攝影/陳博志)

基隆市政府主計處統計,111年市府歲出總預算為211億,就算將電動機車15億元的預算分成4年編列,1年將近4億左右,佔市府約2%的預算。基隆市議員陳薇仲直言,「其實對於我們整體的市政發展來說,是很排擠的。」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強調,市府在評估預算時,最基本一定要做成本效益分析,「要看看你的財政能力大概有多少,是不是有適當的財政預算名目,可以去支援這個支出。」

根據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委託山水民調做的「政府政策影響民眾購買電動機車意願」調查,超過7成民眾最盼望政府以「購車補助」降低油電轉換成本;67%民眾則認為先增設充換電站,對推動運具電動化最有幫助。但基隆市區現有的機車換電站數量是否足夠?

(設計/陳怡蒨)
(設計/陳怡蒨)

基隆目前僅有20座Gogoro電池換電站及2個維修點;另外光陽機車電池換電站則僅有15座,且多集中於市區。在基隆想要增加民眾騎電動機車的意願,勢必得再增設換電站。但邱俊榮認為,基隆市區腹地狹小,若要以政府的角色介入再增設換電站,對市府來說又是另一個負擔。

(設計/陳怡蒨)
(設計/陳怡蒨)
(設計/陳怡蒨)
(設計/陳怡蒨)

減少私人運具才是解方?

除了編列預算必須考量實質效益,如何活用各種電動運具,更是達成減碳的關鍵因素。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指出,運輸部門的減碳邏輯有3點——迴避、移轉及改善。迴避的目的在盡量減少交通需求;移轉強調從私人運具轉乘大眾運輸;最後的「改善」則是從替代能源找出路,將燃油車汰換為電動車。蔡中岳說,「改善」的策略固然能達成減碳效果,不過並不見得是最佳選擇。

陳薇仲認為,若再增加機車數量,勢必讓交通更加壅塞。她指出,目前基隆市約有18萬台機車,市民在通勤時仍仰賴私有運具居多,然而市區狹小的街道巷弄及不完善的道路規劃,整體的公共空間沒有那麼大,不如從減少私人運具途徑解決問題,反而更有利制定減碳策略。

停車場靠近基隆車站,停滿通勤民眾的機車。(攝影/陳博志)
停車場靠近基隆車站,停滿通勤民眾的機車。(攝影/陳博志)

地方政府在執行減碳策略時,不一定只能從單一運具思考,邱俊榮指出,電動中巴是台灣智慧移動產業重要的發展方向,與其鼓勵民眾騎電動機車上街,不如使用電動中巴,建構更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可能更符合城市減碳的目標。

然而,基隆市的大眾運輸長期以來的規劃,並不符合民眾需求。同為本屆基隆市長選舉候選人的陳薇仲表示,基隆的公車改革勢在必行,也因此她在參選政見提出「需求反應式客運」的主張。「第一個是降低虧損;第二個是降低虧損後,我們去思考發展跨區公車,增加多元的路線跟班次,讓基隆市民眾可以想像,雨天我不用騎機車,我可以搭公車。」

雨都的人本交通選擇?

若要減少私有運具的使用率,以人本為中心思考,建構友善步行的環境能到達候車點,便相當重要。邱俊榮說,不只有利淨零排放,還對人民健康有所幫助。

致力打造基隆市區平權通勤環境,陳薇仲主張發展完善大眾運輸路網及「人本」交通規劃,她認為,改善行走體驗,讓民眾可以更方便地透過行走到達大眾運輸的候車點,也是低碳城市的重要概念。

蔡中岳舉歐洲為例,當地有許多自行車城市,下雨的頻率與基隆一樣高,但當地民眾卻養成穿著雨衣騎單車的「習慣」。蔡中岳,若能提供民眾更多搭乘大眾運輸的誘因,例如建置更多遮雨設備及友善步行設施,對於還沒買機車的人來說,就有機會養成他們的通勤習慣。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謝國樑團隊強調,上任後一定會實踐「青年做志工換電動機車」的政見,但若要打造一座綠色城市,「改善」民眾私人運具、汰舊換新為電動車,固然有機會減碳,但基隆大眾運輸系統如何改革,以及如何建設更友善的通勤環境,也是新任市府團隊新官上任後,可以好好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