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進入倒數,候選人加速衝刺,不過年底還有一張票,要決定「18歲公民權」修憲案複決。這是臺灣政治史上第一次有修憲案走到公民複決程序,具有指標性意義,也代表世代正義的落實。

不過,什麼是公民複決?18歲公民權到底要投什麼?隨著投票日期越來越近,卻仍有許多民眾沒注意到,其實年底還有這張票。不少公民團體擔心「18歲公民權」議題聲量小,投票率恐怕很低,加上複決案需達到965萬張同意票,門檻之高,各界都在觀望能否能順利通過。

18歲公民權投什麼?

早在2005年,台灣便有多個公民團體開始推動18歲公民權,主要訴求包括修憲調降投票年齡、下修公投年齡,以及民法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等訴求。

台灣在2017年成功推動18歲公投權,並於2020年底通過民法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訂於2023年元旦正式實施,唯獨18歲公民權入憲礙於修憲門檻高,而難以達成。歷經17年的爭取,18歲公民權修憲案終於在今年順利送出立法院,並將於年底交由公民複決。

此次修憲複決的內容將決定是否同意年滿18歲的國民有依法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加公民投票之權利,同時也享有被選舉權,憲法第一百三十條「年滿20歲國民享有選舉權、23歲享有被選舉權」的規定將停止適用。

「18歲可以投票,但23歲才可以參選,這只有部分的政治參與能力,理論上說不通。」中研院法研所研究員蘇彥圖指出,18歲公民權過去曾經歷過幾次修憲契機,但礙於各黨的修憲版本未有共識,這次交由公民複決的議案讓18歲公民享有完整的參政權,不只可以投票還能參選,可說是「最經典的民主改革」。

「18歲公民權」修憲案獲得各政黨高度共識,卻也導致議題沒有聲量、討論度低。(圖/公視新聞網)
「18歲公民權」修憲案獲得各政黨高度共識,卻也導致議題沒有聲量、討論度低。(圖/公視新聞網)

18歲可投票、參選,為什麼要修憲法?

近年來投票年齡下修成為國際趨勢,目前在全球有投票權的國家之中﹐僅剩11個國家將投票年齡訂於20歲以上,而台灣是其中之一。

在東亞地區,鄰近台灣的韓國、日本也在近年紛紛下修投票年齡。韓國於2020年將投票年齡從19歲降至18歲,年滿18歲即可投票選總統和國會議員;日本則在2015年通過公職選舉法的修正案,將投票年齡從20歲降為18歲,目的是因應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不讓民意朝特定世代傾斜。

「候選人大多不會針對青少年權益提出政策,端出來的牛肉大多是托育政策、老人長照或是交通建設。」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林月琴指出,下修投票年齡不僅順應國際趨勢,台灣社會的年齡結構也正在轉變,需要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在政治上表態、反映自身權益。

「如果我們同意他成家立業、使用危險交通工具,那為什麼不覺得他可以投票?」台灣在2020年通過《民法》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2023年正式實施後,《民法》、《刑法》成年年齡統一訂為18歲。林月琴認為,未來18歲公民須承擔納稅、服兵役等義務,同時在法律上也須負完全的刑事與民事責任,卻獨漏投票參政的權利,實為壓抑了青年族群的聲音。

2022年3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草案,當天場外聚集許多前來聲援的高中生。(圖/公視新聞網)
2022年3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草案,當天場外聚集許多前來聲援的高中生。(圖/公視新聞網)

爭取數十年,下修18歲為什麼困難?

在過去幾年,社會中開放青年參政的聲音越來越多,各政黨也曾針對18歲公民權議題提出不同版本的修法草案,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觀察,「主要政黨對於18歲公民權基本上是有共識的」。

「18歲公民權」該修憲還是修法?只下修投票年齡,還是被選舉權也應一併下修?各黨團在過去曾經歷一番攻防,最終在今年3月25日,立法院以109票全數同意、三讀通過,將憲法修正案送出立法院,進入台灣政治史上第一次的公民複決程序。

台灣民主化的歷程經過7次修憲,最後一次2005年的修憲案確立了高門檻,此後修改中華民國憲法需採兩階段修憲:第一階段由立法院提案,提案需由立委四分之一提議,通過則需全體立委四分之三出席,且出席立委有四分之三須同意;第二階段為草案公告半年後,於3個月內交由公民投票複決,並且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才算複決通過。

蘇彥圖指出,這次「18歲公民權」雖通過國會雙重多數的門檻,然而草案出了立院、交付公民複決後又是新的戰場。今年中選會公布的選舉人數約有1930萬,因此修憲複決要通過,需要965萬張以上的同意票。

蘇彥圖分析,過去地方選舉的投票率約為65%,因此要達到965萬的門檻,必須要實際投票人數的78%投下同意票才可能過關,「這非常高度取決於,有多少人願意出來投票。」

回顧2020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刷新紀錄拿下817萬票,當時的投票率高達74.9%。依照台灣過去的經驗,中央選舉的投票率往往較地方選舉來得高,加上今年九合一大選選情冷,18歲公民權又獲得各政黨高度共識,是「沒有敵人的議題」,公民複決要通過恐怕更加困難。

「修憲有困難,但是這是有可能達成的。」蘇彥圖表示,觀察其他國家的經驗,雖然票數門檻高,但並非不可能達成。這次的修憲案史無前例獲得國會高度共識,首度進入複決程序,「修憲案能通過,其代表的重大意義在於,證明台灣人民是憲法的主人,而憲法是可以被修改的,並非高不可攀。」

18歲公民權修憲草案雖通過國會雙重多數的門檻,然而年底交付公民複決又是新的戰場。(圖/公視新聞網)
18歲公民權修憲草案雖通過國會雙重多數的門檻,然而年底交付公民複決又是新的戰場。(圖/公視新聞網)

18歲不夠成熟,不能投票嗎?

除了修憲門檻高,影響議題推動的重要因素更包括民眾看法。根據政大選研中心2021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的數據,發現各年齡層對投票年齡下修的意向,支持度皆未有過半。

蘇彥圖認為,從民調來看,可能會認為台灣社會偏向保守、不信任年輕人,然而類似的民調數據在美國、日本等先進民主國家,其實都可以看到差不多的結果,「這些國家卻仍然可以修法降低投票年齡門檻,是因為他們不必經過修憲、公民複決,可以有一點反民意。」

內湖高中公民科教師沈倩伃觀察,近年來青少年接觸資訊的管道更多,對於公共議題也非常關心,過去配合大選或公投進行特殊教案,都可以看到學生有許多的想法,「如果能夠早點讓他們選出理想的候選人,來幫助他們改變自己關心的政策,我是蠻支持這件事情。」

台少盟理事長林月琴則認為,民眾質疑18歲在年紀上不夠成熟,便更應該降低投票年齡,讓年輕族群及早參與公共議題的決策,「從學生時期開始練習,當候選人在訴說政策理念時候,年輕人可以明辨是真牛肉還是假牛肉。」

《公民投票法》雖下修投票年齡到18歲,但修憲案不適用《公投法》,公民複決程序依據憲法規定,須年滿20歲才具投票資格,導致此案雖然事關18至19歲的青年,他們卻無法參與。此次修憲複決讓社會重新審視憲政改革以及青年參政議題,不論結果是否通過,都將在台灣的政治史上留下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