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專頁「直男行為研究社」近期在網路社群上討論熱度高,其中貼文分享網友與異性相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NG案例」,引起不少共鳴。

「直男」一詞原指異性戀男性,而後在網路上延伸為形容個性遲鈍、不理解他人心思的特質,甚至有「直男癌」、「鋼鐵直男」等衍伸詞出現。

而在直男行為研究社分享的網友對話截圖當中,不少言論帶有對性別和年齡的刻板印象,部分言行看似態度誠懇、不輕易放棄,卻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是什麼原因讓部分「直男」在與異性互動過程中出現NG言行?兩性溝通、思考方式差異,是否是造就這些對話的根本原因?

「直男行為研究社」社長現身說法

「一開始只是分享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式各樣的男性,他們常常有很多出乎意料的行為。」直男行為研究社的創辦人「社長」受訪表示,曾經遇過直男令人感到無奈又好笑的言行,於是開始將這些經驗放到網路上分享,同時接受網友投稿,沒想到近期貼文引發熱烈迴響,意外爆紅。

經營帳號一陣子後,社長收到許多網友回饋,才發現不少人對於這些貼文內容都相當有共鳴:「謝謝這些貼文讓我知道我不孤單」、「知道不是因為自己哪裡沒做好才引來這些遭遇」、「原來大家都會面對這些,我結束了無盡的自我檢討」,讓他驚覺因為類似言行受到傷害的網友其實不在少數。

「我才知道分享這些貼文不只是搏君一笑,更重要的是讓當事者停止無謂的自我檢討,同時也給直男一些相處上的借鑑。」

社長說,貼文PO出後,不只有女性網友表示感同身受,也曾經遇過男性網友反饋,直言「這些案例之前我也做過,才知道會造成女生困擾」、「我現在說話前都會多想一下,是不是這麼做會造成別人不舒服」。

直男行為研究社最終成了讓兩性互相理解交流的平台,社長直言,許多人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他人造成冒犯,他樂見這些貼文不只有抒發和取暖的功能,也能在日後成為網友們與異性之間互動的參考。

兩性溝通差異 女性常拐彎抹角、男性愛互虧?

「男性在同性之間溝通的方式,往往喜歡互虧,用一種比較貶抑的方式溝通。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教授李佩雯指出,觀察直男行為研究社的貼文,為什麼部分男性網友會出現冒犯言論,往往是因為溝通習慣所導致,並非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言談內容在貶損他人。

「男性之間確實有這種競爭氛圍」,李佩雯指出,男性之間有時會故意講反話、互相較勁,溝通風格傾向「任務導向」,在學理上稱為Report Talk。研究指出,男性的兒時遊戲多半為組隊打電玩破關,「指令往往非常明確,交代完任務就開始了,這個溝通過程不需要太多思考或同理。」

然而在女性的溝通風格上,則傾向於關係建立型的溝通模式。李佩雯舉例,女孩兒時可能常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的遊戲,在過程中會需要建構角色的行為模式,同時遊戲中會透過大量的聊天對話來進行,因此女性在溝通模式上會揣摩對方想法,並且透過不斷的對話來達到最後的溝通目的。

不過李佩雯也強調,男女溝通模式在研究上固然有發現差異,然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個人的溝通模式源自於從小學習與環境的養成,並不能簡單以兩性作為區分。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教授李佩雯。(視訊畫面)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教授李佩雯。(視訊畫面)

男性從小被教育:好好讀書就能交到女朋友

在「直男行為研究社」的貼文中,對話情境多半建立在兩性追求的互動過程,言談中不乏出現說教、獻殷勤,甚至不合理地要求快速進展等等。

以近期「直男行為研究社」更新的一篇網友對話截圖為例,一位男性網友在與女方見面2次後就提出「以結婚為前提交往」,告白遭婉拒後回覆「再想就沒有人要妳」、「妳是彭佳慧欸」,以流行歌曲名稱暗諷女方年紀太大,強調「年紀大會生不出孩子」。言論中不僅隱含對性別和年齡的刻板印象,態度更讓對方感到不受尊重。

「直男不是故意惹女生生氣,他們其實不知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心理諮商師瑪那熊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直男言論」,在於從小缺乏情感教育,加上社會氛圍也傾向不主動與孩子談論兩性關係,造成長大後頻繁在互動溝通上產生誤解。

「男生常常會被長輩說要好好念書,考一個好學校、找到好工作,然後這樣子女生自然就會喜歡你。」瑪那熊指出,傳統社會價值觀灌輸男生必須專注於學業、事業,甚至認為學生時期對異性感到好奇、想談戀愛是「不良行為」,恐怕因此耽誤前途,卻也失去練習與異性相處的機會。

諮商心理師瑪那熊。(攝影/李金龍)
諮商心理師瑪那熊。(攝影/李金龍)

李佩雯則提到,男性從小被教育要「好好讀書」,長大以後更被耳提面命要「找個好老婆」,彷彿「功成名就的人生模板」早就被定義好。

「這樣的狀況也造成在一定年齡之後,尋找伴侶這件事在每個人身上形成壓力。」李佩雯直言,觀察貼文內容,男生之所以會主動提起結婚、生小孩的話題,某種程度是因為社會規範帶給男性的壓力,以及替他們所塑造的「人生模板」。

她以汽車廣告為例,看板上常常會出現男主人開著休旅車與家人出遊,「有美麗的妻子、2個孩子,最好是一男一女,然後還有一隻黃金獵犬,好像這種人生才是勝利,沒有做到這些就是魯蛇。」

李佩雯強調,大部分男生會追求這類人生勝利組的形象,和所謂的男子氣慨、社會框架脫不了關係。她也直言,雖然這對每個人而言都不容易,但是何謂成功的人生應該要自我定義,而非建立在他人的價值觀之上。

難以接受被拒絕? 應打破傳統追求模式

除了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言論,在直男行為研究社也可觀察到,部分網友在遭到拒絕後出現說教、批評的言論,質疑對方「為什麼不喜歡我?」以及不懂得珍惜條件好的對象。

「現在很多人還是有這種『追求』的觀念,尤其是男生會覺得我要去追對方,那這個關係就不對等。」瑪那熊指出,在傳統「男追女」的觀念上,男生會不斷付出行動來向女生示好,遭到拒絕後容易產生不平衡的情緒,「我為妳付出這麼多,為什麼妳不肯接受 ?」

「事實上對方本來就可以不接受」,瑪那熊強調,關係的建立應該是帶著誠意與對方互動,而非帶有強烈目的性,「每個人都可以展現自己好的一面,但對方接受與否是必須尊重的事情。」

台北霞海城隍廟外祭拜月老的男女。(攝影/李金龍)
台北霞海城隍廟外祭拜月老的男女。(攝影/李金龍)

李佩雯則認為,建立親密關係必須跳脫「追求」的概念,應該是雙方互相理解之後,進而受到彼此吸引,才是對等的互動關係。

「當我努力地打造形象想要討好你、迎合你,還被拒絕的時候,會感覺自己好像很不值得。」李佩雯強調,在追求的概念底下,被拒絕容易產生強烈的失落感與不平衡,甚至相對剝奪感,然而這樣的概念應該要被翻轉。

「人跟人之間不是因為你有多好,所以我才喜歡你。」 李佩雯直言,能否被對方喜歡無法勉強,應嘗試不負面看待「拒絕」這件事情,「它其實就是一種人際關係交流的訊號而已」。倘若能放下得失心,真誠地進行互動交流,才能避免帶給對方壓力,也才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