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止台灣鳳梨進口邁入第二年,農民將出口目標移轉到日本市場,但碰上疫情塞港等因素,日本通路傳出台灣鳳梨品質不穩、供過於求、批發價格衰退等狀況。
台灣鳳梨遭中國打壓的第一年,日本人以報答台灣311地震援助為由大力相挺,但甜蜜賞味期限能延續多久?鳳梨外銷日本容易嗎?
國共破冰 鳳梨外銷日本漸轉向中國市場
日本曾經是台灣鳳梨外銷主力,1980年代即有出口紀錄,直到2011年情勢出現扭轉。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分析,關鍵轉折發生在2005年,前總統陳水扁進入第二任期時,「國民黨一直想拿回政權,中國大陸某個程度上要在外圍助攻,當時國民黨主席連戰前往北京,會見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國共破冰簽署了5點新聞公報,當中第3點就提到解決台灣農產品在中國大陸銷售問題。」
中共祭出農業讓利手段,包含15項水果零關稅、滯銷時政策緊急採購,被解讀是「水果統戰」,此後銷往中國的生鮮鳳梨數量,逐漸超過日本,加上2012年菲律賓因黃岩島南海主權爭議,該國鳳梨遭中國暫緩進口,使得台灣鳳梨進一步取得優勢,取代菲律賓鳳梨獨霸中國市場。
中國稱鳳梨為「波蘿」,位在南方的雷州半島、海南島皆有農民耕種,但花腔深、削皮後必須挖掉果眼甚至泡鹽水;反觀台灣的金鑽鳳梨多汁、味甜、方便生食,2019年外銷中國5萬噸,創下高峰,2020年也有4萬噸,佔總出口量高達91%。
但要賺快錢,面對價格起伏的風險也大。
神農獎得主、嘉義縣民雄鄉打貓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陳映延指出,當外銷價格好的時候,對岸貿易商就會打電話來向農民催貨,農戶等不及鳳梨成熟、轉黃,「會採得比較綠一點,」但消費者也很聰明,當吃到太酸的鳳梨就會收手,「量就下去了,所以中國大陸以前市場價格波動比較大,日本市場價格波動比較穩。」
重返日本市場難處? 如何克服「黑心鳳梨」?
2021年3月起,中國以檢疫為由暫緩台灣鳳梨進口,政治操作意味濃厚,日本在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抗中背景下,接單台灣鳳梨,規模從一年不到2千噸,一口氣增加到1萬7850噸。
「連安倍都刻意放了台灣鳳梨,寫台灣加油,講白了台灣被欺負,所以朋友就要站出來相挺。」不過,焦鈞認為「政治啦啦隊」助陣只是一時,能否真正重返?甚至站穩日本市場?要回歸台灣鳳梨的競爭力。
陳映延家族從祖父輩就開始建立的日本通路沒斷,一年仍可供貨約1千噸銷往日本。他指出,日本人做生意相當謹慎,有相當多的規格要求,產銷計畫都是在前一年就會安排好,「那當然他也會來產地看,看你的植株,跟你討論明年的幾月要開始銷售?量要多少?」
然而,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近年疫情造成塞港問題嚴重,陳映延說,「每一個港口都卡關,有時船班delay都要等十幾天,才能把貨櫃清出來,」再銷往日本各地超市通路。
無奈金鑽鳳梨水份含量高,最佳保鮮期僅7天,到消費者手中再切開,難免出現「黑心鳳梨」的狀況。
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官青杉提出解釋,他說,外銷日本船期過長、儲運溫度太低,導致鳳梨生理組織發生褐變。
反觀日本市面上主要販售的菲律賓MD2鳳梨品種,果大而酸,可耐7~8℃運送,近年在日本佔據9成以上市場,較台灣金鑽鳳梨有儲運優勢,因此,農試所建議,農民在冷鏈溫度上需控制13±2℃,而且一包裝完就要進入冷藏庫預冷。
水果統戰短時無解 如何拓展中國以外通路?
比起鳳梨,更看中國市場臉色的鳳梨釋迦,外銷至中國比例也達95%、蓮霧更高達96%,兩者也在去年接連被中國打入黑名單。
為何中國選擇台灣水果頻頻出招?陳映延解釋,水果和電子產品不同,「水果有季節性,時間久了,過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它就爛在田裡面,」而且水果外銷至關重要,它可調節國內產銷平衡,「如果沒有外銷,價格高的時候很高,可是低的時候,也很低。」
台灣水果遭打壓,農委會積極提倡冷鏈設備,但焦鈞認為這樣的層次還不夠,應該要建立「標準化的採購包裝場」,而且能夠精準算出水果甜度、熟度,甚至判斷果肉在採收後,有沒有出現質變?
陳映延表示,台灣鳳梨外銷現行有50幾個包裝廠,期待未來從栽培、施肥到採收、規格分級皆建立標準作業流程,而且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對農民有利的外銷通路。
澳洲也曾高度仰賴中國市場,也因為南海爭議,澳洲身為美國印度太平洋戰略的一環,兩國近年關係惡化,澳洲牛、龍蝦、大麥、葡萄酒等農畜產品都遭受中國抵制進口,農民承受崩價壓力。爾後澳洲另尋出路,並於2022年和印度相互同意減免85%以上的商品關稅,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水果貿易戰還看不到停火曙光,如何分散風險、拓展外銷途徑,加強產品競爭力?協助農民做好品質管理與保鮮輸送,必定是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