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4日《蘋果新聞網》刊登一篇專訪,對外表達積極買家「AVENGERS Limited」掌控人為香港商人黃浩,並強調新買主「沒有紅色資金、也沒有個資外洩疑慮」,也宣示如果成功買下台蘋,將「堅守中立」,重心放在娛樂、飲食版面。

傳統媒體大環境蕭條、近期香港局勢惡化,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身陷囹圄,2021年壹傳媒集團幾乎接近消失:台灣蘋果率先將報紙停刊,陸續資遣超過500名員工,香港蘋果日報關門,僅剩台灣的《蘋果新聞網》如風中殘燭持續運作。

《台灣蘋果日報》曾以「不畏權勢、超越藍綠」的招牌打響名號、穩居台灣報紙銷量冠軍,但不少資深蘋果人伴隨著報社興衰,走過一次次數位轉型浪潮,卻換來被裁員的結局。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號節選進軍台灣18年來,具有指標性的獨家踢爆報導,與讀者告別。
《台灣蘋果日報》停刊號節選進軍台灣18年來,具有指標性的獨家踢爆報導,與讀者告別。

顛覆傳統辦報 《蘋果日報》最高銷量曾破71萬份

司法機關人員雜沓,《蘋果日報》前法庭中心記者張欽不論遇到保全、法警,還是檢察官、司法官,逢人幾乎能打上招呼。

「拍過阿扁、林益世、趙藤雄...很多啦!」 張欽2004年進入蘋果日報,主跑台北地方法院,見證不少政商人物進進出出。報紙停刊當日,他仍守在崗位上,「還是照寫,該處理的新聞就處理。」

《蘋果日報》前法庭中心記者張欽離職前,長期主跑台北地方法院,時常在囚車道偕同攝影記者,拍攝被告收押、還押。
《蘋果日報》前法庭中心記者張欽離職前,長期主跑台北地方法院,時常在囚車道偕同攝影記者,拍攝被告收押、還押。

20年前,黎智英將媒體版圖擴展到台灣,2001年《壹週刊》率先創刊,2003年5月SARS疫情燃燒正熾,《台灣蘋果日報》上架,作為台灣第一份全彩綜合報紙,台蘋創刊首日銷售47.4萬份,超越當時所有報紙零售量總和。

《台灣蘋果日報》2003年5月2日創刊號,頭版報導「首位抗疫英雄捐軀」,隨報附贈香港女星鍾麗緹海報,並找鍾麗緹拍宣傳廣告。
《台灣蘋果日報》2003年5月2日創刊號,頭版報導「首位抗疫英雄捐軀」,隨報附贈香港女星鍾麗緹海報,並找鍾麗緹拍宣傳廣告。

張欽回憶,香港媒體來台辦報,一開始其實不被看好,但主管要求的新聞採寫方式,顛覆台灣媒體原有的規則。「當時司法記者寫判決,很少去找當事人,我們呢?只要公司選上的新聞,一定要求你去找。」張欽認為,當記者挖掘出判決書以外的內容,「新聞的生命力就出來了。」

高度爭議的狗仔跟拍,「超越藍綠、不畏權勢」的黨政要聞,蘋果開創前所未見的辦報風格,紙本銷量一路狂飆,2008、2012年兩屆總統大選,隔天銷量皆衝破71萬份,締造高峰。

敢砸錢、人手充沛  獨家新聞畫面耗時布局

記者前線作戰,相機就是子彈,蘋果日報前期是媒體界公認最敢砸錢、給足硬體資源的報社。2002年草創時期就進入公司,一起打天下的《蘋果日報》 前攝影中心副總編輯林俊安,還清晰記得日本兩大相機廠牌爭搶訂單盛況。

《蘋果日報》停刊號精選歷年頭版,前攝影中心副總編輯林俊安對於重大新聞事件歷歷在目。
《蘋果日報》停刊號精選歷年頭版,前攝影中心副總編輯林俊安對於重大新聞事件歷歷在目。

林俊安說,當時蘋果日報打算採購超過200台相機與設備,Canon和Nikon一得知有這麼大筆的訂單,就請日本總公司派人來談。於是攝影中心請印務部門,將兩家相機拍攝的照片檔,輸出成報紙最大尺寸,比較畫質較佳者勝出,最後定案採購總額將近台幣一億元。

器材到手後就得絞盡腦汁,產製「獨家」新聞。前總統陳水扁剃「三分頭」入獄服刑的畫面,是林俊安口中的得意之作,也是《蘋果日報》獨家首度曝光。

林俊安回憶,當時攝影團隊耗費三個月布局,先利用空拍機了解監獄建築輪廓與相對位置,再動用法庭中心記者,找到更生人提供獄所內的會客路線,並借用監獄周遭的民宅日夜守候。「阿扁如果會客,會從哪裡走出來?走哪一條路線?到哪裡?我就要想辦法,在這個路線拍到他。」

「蘋果」因應數位轉型 開創動新聞、衝即時

在教室裡傳閱《爽報》,觀看免費的娛樂八卦、美食資訊,是不少七、八年級生的校園回憶。與此同時,2008年台灣上網人口已突破1500萬人,《蘋果日報》開始積極嘗試數位轉型,在網站上推出「動新聞」以動畫描繪新聞故事;2012年前後,手機行動上網蔚為潮流,蘋果更開啟網路即時新聞年代,讀者閱讀報導,不必再等到隔日見報。

「即時快、沒有查證,他要的就是兩百、三百字。」環保署記者室書櫃上,擺滿自掏腰包添購的環境相關書籍,蘋果日報前生活中心記者洪敏隆自退伍後踏入媒體業,中途雖一度轉換跑道,到2013年還是重拾記者身分,進入蘋果主跑環境、社福。

《蘋果日報》前生活中心記者洪敏隆表示,2021年5月17日清晨6點多,他就親自前往便利超商購買停刊號紀念留存。
《蘋果日報》前生活中心記者洪敏隆表示,2021年5月17日清晨6點多,他就親自前往便利超商購買停刊號紀念留存。

《蘋果日報》前生活中心記者洪敏隆表示,2021年5月17日清晨6點多,他就親自前往便利超商購買停刊號紀念留存。

洪敏隆一進去《蘋果日報》就是「即時的年代」,大大小小的記者會、環評會議,到獨家掌握的消息,都在搶快。「當所有新聞放在網路免費看,誰還要花15、20元購買日報?」他認為,那段歲月報社力拼數位轉型,卻也是扼殺讀者掏錢看報的轉折點。

蘋果差點變米果? 逃過易主風波 難逃「搖蘋果」精簡人事

黎智英發展數位蘋果同時,2009年也跨足電視產業設立「壹電視」,卻遲遲無法在有線系統上架,到了2012年一度打算包裹出售台灣壹傳媒集團。買家包含台塑王家、中信辜家、旺旺蔡家,交易風波沸沸揚揚,最終破局,僅出售「壹電視」給年代董事長練台生。

《蘋果日報》逃過易主風暴,但讀者越來越不看報、社群媒體崛起,網路新聞流量沒能轉換成對等的廣告收益。2017年壹傳媒公布年度財報,數位業務由盈轉虧,並推出「搖蘋果」優退離職專案,出走了一批記者。

「我是從暗房出來的人啊。」林俊安體認到傳播科技更迭,2018年心一橫決定轉行,換上白襯衫、西裝褲,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香港局勢惡化 「訂閱制」倉促上路難力挽狂瀾

黎智英長期表態支持民主,不斷流失港中企業廣告,香港《蘋果新聞網》在反送中運動前,全面推行付費制,同年,《台灣蘋果日報》網站、手機APP也全面跟進。

反送中的熱潮一度達到高峰,港蘋「親泛民派」的立場與多數「親建制派」的報刊迥異,顯得有其市場區隔,一度有60多萬名讀者掏錢支持港蘋。

但台蘋推行付費制後,雖有深度報導,但也與腥羶色內容並存,市場定位搖擺,讀者缺乏非得花錢看新聞的動力,因此會員數遲遲不見提升,僅約10萬人。

2019年12月,台蘋已流失7成網路流量,事後回頭逐步開放為全站免費閱讀,等同宣告訂閱制失敗。

《蘋果新聞網》2019年曾推行付費制度,失去大量讀者,2020年宣布解鎖,恢復免費看網路新聞。
《蘋果新聞網》2019年曾推行付費制度,失去大量讀者,2020年宣布解鎖,恢復免費看網路新聞。

台蘋過往「超越藍綠」、監督執政黨優先的作為,也在反送中爆發後出現變化。「『蘋果』後期對親中色彩比較濃厚的政黨、政治人物,批判力道很多。」洪敏隆認為,可是這與距離外界認定的「綠媒」又有一段距離,當報社立場不夠中立客觀,原本的讀者群就會漸漸流失。

也是這段時間,洪敏隆對於報社經營策略心灰意冷,決定自請離職,轉作自由撰稿人。

台蘋停刊資遣超過500人 新聞網靠外包人力續命

2021年5月不敵營運虧損,《台灣蘋果日報》比港蘋提前一步停刊,一口氣資遣300多人,只留下「新聞網」繼續運作,易主聲浪再起。

6月香港壹傳媒遭港府清算、凍結資金,港蘋關門收攤。8月台灣方面繼續「削蘋果」再裁200多名員工,大刀揮向許多資深戰將,張欽在蘋果日報17年半的資歷,就在此刻畫下句點。

「新東家一定是希望能夠瘦身,不要花那麼多錢, 才一波一波裁。」但張欽回顧裁員當下的氣氛,許多同事都在流淚,「十幾年戰友就算工作上,有時候會爭吵,但不管怎樣,走到要離開這步,大家都很難過。」張欽被資遣後,休息了一陣子,2021年底覓得新出路,在小型網媒尋求生存空間。

台蘋和資深員工結清年資,10月卻仍有招募新人的徵才舉動。一位不具名新進記者表示,當時主管明確告知,因蘋果卡在雇主轉換過渡期,所以先以外包形式提供勞務,勞健保自付。

2022年1月14日,《蘋果新聞網》在自家網站上揭露,積極買家身分就是香港商人黃浩,他自稱沒有中資背景,並說如果順利接手台蘋,將「大做」飲食、娛樂新聞。

取自/《蘋果新聞網》
取自/《蘋果新聞網》

蘋果進軍台灣帶來的狗仔文化長期遭詬病,不過投訴爆料專區仍提供民眾吐苦水、揭露不公的管道。張欽感慨,以前不管走到哪裡去,都有人會說「我要跟你投訴爆料」,使得公家機關、大企業,多少會害怕蘋果的監督、批判力道,如今蘋果從報架上消失,他認為「這種味道也已經快沒有了。」

不論蘋果最終會賣給誰,讀者仍在意,重磅揭弊新聞是否消失?記者仍在意,跑新聞的衝勁能否回得去?對報禁解除30多年後的台灣,也在意這席第四權,是否隨著黎智英報老闆身分應聲被斬,隨之變調?

2005年蘋果日報編輯部辦公室。圖/公視資料照
2005年蘋果日報編輯部辦公室。圖/公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