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動物園參觀各種可愛的野生動物,是許多大人、小孩共同擁有的快樂回憶,但是這些被圈養的動物們也一樣快樂嗎?
台灣的動物展演場所涵蓋範圍廣,包括動物園、動物主題餐廳、觀光農場等,許多展演場所為增加賣點引進珍稀動物,卻不見得有足夠照養動物的能力,也導致飼養不當、動物遭虐的事件時有所聞。
不當飼養、動物受虐 非法動物展演場所問題多
今年八月中旬,位在桃園的春天馬場遭到檢舉,有民眾發現園區內數隻幼馬骨瘦如柴,身上甚至有外傷,質疑馬場負責人並未善盡照顧責任。動保團體提供一段園方粗暴運送馬匹的影片,可以看到小馬瘦到肋骨鮮明可見,而這隻小馬於運送三天後不幸死亡。
今年九月間,高雄的淨園農場遭檢舉非法展演,高雄市動保處派員稽查後開罰五萬元,並要求業者停止動物展演行為。經動保團體調查,淨園農場飼養環境惡劣,陸續出現有紅鶴罹患禽掌炎、山羊出現啃咬欄杆的刻板行為,甚至有長臂猿被關在小籠子內長達一年半的時間。
在台灣,和淨園農場一樣未取得動物展演許可,仍違法展演動物的場所可能高達數百家。根據農委會提供的資料,截至今年十月,全台合法動物展演場所僅有24處。
當動物展演場所疑似不當飼養、動物照護不周的問題浮現,令人納悶的是,這些場所到底受到誰的監督,稽查效力是否足夠,動物的福利又該由誰來保障呢?
《動物展演管理辦法》施行兩周年 執法卻未能落實
2014年底,台中天馬牧場的河馬「阿河」在運送過程因跳下貨車不慎摔傷,最終不幸過世。「阿河事件」引起政府對展演動物相關法規的關注,最終在2019年修正發布《動物展演管理辦法》,針對動物展演場所進行規範。
在現行的《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中,要求動物園、觀光農場這些涉及展演動物的場所必須登記合法營業,且需有獸醫師及專業技師在場監督。
然而園區內動物種類繁多,要如何規劃出符合每一種動物習性的環境、照顧到各種動物的需求?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研究倡議部門主任陳庭毓指出,台灣訂定《動物展演管理辦法》卻難以落實,主要原因在於主管機關沒有制定讓業者可以遵循的詳細指南。
「我們有這個法,規定說你的動物飼養要符合你的動物習性,可是我們中央農委會並沒有說什麼叫做符合動物習性?沒有告訴我們不同的物種,應該要符合怎樣的福利飼養指南?」
陳庭毓進一步說明,《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中規定,各縣市主管機關應該每兩年進行一次評鑑,過程需邀請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等人士參與。然而園區動物涉及種類繁雜,每一種動物的福利需要更專業的判斷。
「這些審查委員到現場,他應該要看哪些東西,應該要有哪些先備知識,才能夠做這個審查,這些規定都必須訂清楚」,陳庭毓補充。
動物展演概念新 無詳細指南難遵循
在國外,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a, EAZA)早有提出飼養指引,針對圈養的環境下不同物種需要多大的飼養空間,提出明確的量化規範。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便舉例,在EAZA的指引中,長頸鹿在大自然的平均活動範圍從23平方公里到163平方公里不等,因此轉換到圈養環境中,長頸鹿的最低飼養範圍應訂為1500平方公尺。
農委會動保科長鄭祝菁坦言,動物展演是相對新的管理概念,行政機關對這個領域也相對陌生,因此目前只能先蒐集國際資訊,再回到台灣制訂合適的管理指南。鄭祝菁也強調,
動物福利的維護不能只仰賴政府訂定規則,而是要業者願意以動物福祉為優先來管理展演場所。「我們盡量不要陷入那個,一隻動物要幾平方英尺這樣的概念。動物有沒有被照顧好應該是回到動物的本身,而非直接去套用多少公尺的量化標準。」
動物展演場所爭議多 私立、公家動物園都有問題
除了私人觀光農場,台灣的公立動物園過去也發生過不少爭議。
2017年5月底,新竹市政府斥資進行「新竹動物園再生計畫」,規劃2年半大規模的整修。然而期間被揭露動物的臨時籠舍狹小、環境惡劣,更傳出有許多動物染病甚至死亡。
新竹市立動物園過去因園區空間狹小、飼養空間單一,遭質疑未顧及動物福祉。遂於2019年底整修完畢後,重新推出「沒有籠子」的動物園,訴求給動物更加開闊的空間,且不再購買引進動物,改以動物的收容、救傷為主,希望給動物更好的環境。
「我們這近十幾年來都沒有再買過任何動物,主要都是用交換的方式,但也會顧及動物的福利,看我們的場域適合怎樣的動物,確認動物的福祉後再讓動物進來。」新竹市立動物園園長楊礎遠表示,園內動物的來源幾乎都不是買賣,而是透過收容、救傷的方式來到動物園。
訴求不一樣的動物園 以收容、救傷動物為主
新竹市立動物園以「不一樣」的動物園作為出發點,移除動物的籠子改以「護城河」水池屏障來限制動物的活動範圍,或以錯位的木柵欄打造動物圍籬,民眾可透過柵欄間隙「找動物」。
楊礎遠說,「我們希望民眾來動物園是來找動物,而不是只有看動物,多跟動物互動了解牠們的習性,唯有了解這些動物,你才有可能去保護牠、尊重牠。」
過去動物展演場所強調引進珍稀、吸睛的動物,甚至各大動物園都會有自己的明星動物來吸引遊客。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陳庭毓認為,台灣僅有少部分動物園有真正發揮物種保育或民眾教育的功能,多數仍是以娛樂為主要性質。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去過動物園在幹嘛,就是經過學動物叫一叫,看到動物好開心就走了。動物園的展示價值或它的娛樂價值是我們無庸置疑,那有沒有保育、教育研究價值我們是存疑的。」
對於新竹市立動物園的理念,陳庭毓表示認同,認為動物園確實應轉型為救傷、收容的用途,不過她認為改建過後的新竹市立動物園,其飼養空間還是不太足夠,且環境仍顯單一,盼望在未來能夠有所改善。
法規為最低標準,誰還能幫忙監督動物展演場所?
除了最低限度的法律,還有誰能一起監督動物展演場所?新竹市立動物園園長楊礎遠認為,民眾也可以成為監督動物展演場所,幫助動物過得更好的力量。
「那其實民眾也可以幫忙監督,因為有人去看關注、檢舉,那公務單位就會很積極處理。當然還是希望說每個人都好好對待動物,那就不會發生這種遺憾的事情了。」
楊礎遠補充,民眾到動物園不妨多花一點時間觀察動物,了解動物習性、觀察有無異狀。「至少觀察十分鐘,看一下牠們這十分鐘做了什麼事情,從牠的外觀、皮毛來觀察身體狀況,那有些狀況像猴子原本要很好動的,如果懶洋洋不會動,那一定是有狀況。」
農委會動保科長鄭祝菁也說,查緝非法展演場所十分仰賴民眾給予情資,畢竟動保查緝人力有限,「民眾對政府要積極執法的期待值,其實行政機關也很希望可以做到這點,可是當人力資源各方面都受限的情況之下,勢必還是會有一些取捨。」
動物福利非情感訴求 需專業科學判斷
專業的判斷與照顧,正是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的重點。鄭祝菁也提醒,動物的飼養狀況、動物福利是否有落實,都需要經過專業的判斷。
「圈養的野生動物,牠的狀況還是回到圈養野生動物的個體,牠表現出來各方面的行為樣態,這是很專業的,不是一般人說我去看牠,看這個動物,然後就可以判斷。」
不過,針對動物展演場所的環境,動物外觀上是否有受傷或過瘦,在這些較能明顯判斷的標準上,仍然是民眾在參觀動物園、私人農場時,可以協助判定的指標。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陳庭毓則認為,要改善動物展演場所的問題,管理人員的專業程度是重點。
「不管是管理人員或飼育人員,他的專業程度,對於照顧這麼多種類的動物,他有沒有足夠熟悉、了解?還有對動物福利的那個追求,應該要是高標準的,不是符合最低標準的法規就好,就看他(經營者)有沒有心了。」
陳庭毓強調,要增進展演動物的福址,不論是法令規範或是動物照顧的層面,最終仍需回歸專業和科學。「動物福利它不只是一個情感的訴求,而是要真的用科學的角度去看這個動物,牠當下的生活品質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