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能夠喜悅地迎接生命降臨世界,那是否能坦然地面對摯親甚至是自己的永別?COVID-19疫情之下,生離死別更顯得突然,礙於現行警戒管制措施,也只開放舉行家祭。最後一面不可求,家屬該如何釋懷遺憾?殯葬業者又該如何調整,協助家屬和亡者好好地說再見?


對喪禮花藝師翁采宜來說,面對「死亡」是她日常工作的一部份。採訪團隊隨著采宜的腳步記錄了喪禮佈置的過程,一起來看疫下送行者們,如何詮釋這段期間的死亡,以及對生命無常的體悟。

喪禮花藝師翁采宜。 (攝/許家嘉)
喪禮花藝師翁采宜。 (攝/許家嘉)

翁采宜是一名喪禮花藝師,在花藝領域資歷逾三十年。一開始從事的是一般花店的工作,包括大小活動、婚禮佈置她都有過相關經驗,後來在因緣際會下,才接觸到喪禮花藝區塊,這一投入,便是十多年的光陰。


三十多歲時翁采宜生了一場大病,確切病況她也說不清楚,但當時全身上下,從腳底到下巴都發麻,臥床治療了好一段時日。

「真的是鬼門關前走一遭。」這場病讓翁采宜意識到,其實死亡說來就來,或許平常就應該多做準備。後來她投入喪禮花藝的工作,過去的經驗讓她對於亡者家屬有更多的同理心,在參與過上千場喪禮的佈置後,也讓她在面對死亡這一課題,有不同於以往的態度。

以婚禮佈置的角度思考 告別式也要溫馨、有溫度

「結婚很重要,告別更重要,因為結婚你可能會有很多次,但告別式就只有一次而已,這一次可能是要永遠留在心裡回憶的。」

翁采宜以佈置婚禮的角度規畫喪禮,讓永別的場面也能溫馨有溫度。 (攝/許家嘉)
翁采宜以佈置婚禮的角度規畫喪禮,讓永別的場面也能溫馨有溫度。 (攝/許家嘉)

翁采宜把告別式當作婚禮一樣用心地佈置,對她來說,每個人的喪禮一生只會發生一次,這是讓家屬和亡者好好告別的場合,應該是要有溫度,而非充滿恐懼,或讓人有「毛骨悚然」感覺。

傳統的告別式佈置往往一成不變,最常見一大片蓮花花海的公版花台,毫無差異。翁采宜則將自己定位為設計師,從遺照挑選延伸到現場花材的搭配與設計,她通通一手包辦,只為了給家屬一個有溫度的告別式。

「其實在挑照片的時候,家屬就會慢慢有想法,這張照片在哪裡拍的,這張照片他喜歡什麼,在過程當中就會去蒐集這個人活著時候的一些種種。」

翁采宜翻出幾張自己設計過的喪禮佈置照,每一場的佈置她都能講出一些關於往生者的小故事,這源自於她對客戶感受的重視及用心傾聽。

翁采宜認為,喪禮佈置的重點,是呈現出往生者的生命故事和個人特色。 (攝/許家嘉)
翁采宜認為,喪禮佈置的重點,是呈現出往生者的生命故事和個人特色。 (攝/許家嘉)

翁采宜說,喪禮不一定要很盛大浮誇,但是必須呈現出往生者的生命故事和特色。「有很多人都很有故事,我覺得特殊佈置不見得是有錢人的專利,我們一般人也可以佈置得很有溫度。」

曾經有一個朋友的案子,是一對經營饅頭店的夫妻,當時先生走得突然,太太希望告別式能詮釋先生一生的心血,並留下生命中最好的身影。於是翁采宜把夫妻合力經營的饅頭店搬到告別式現場,以大圖輸出的方式呈現店內樣貌,來致意的親朋好友都訝異不已,甚至許多上了年紀的賓客也不覺得忌諱,在告別式上拍照留念。

翁采宜為經營包子店的友人佈置告別式,營造出溫馨、有共感的氛圍。 (圖/翁采宜提供)
翁采宜為經營包子店的友人佈置告別式,營造出溫馨、有共感的氛圍。 (圖/翁采宜提供)

有別於一般告別式的嚴肅、悲戚的氣氛,翁采宜希望告別式能夠讓賓客留下記憶點,在往後回想起來會感到溫馨,讓喪禮真正地成為好好道別的場合,而非流於形式。

「我要的就是這樣子,家屬滿意,然後往生者也可以好好地跟大家說再見,我覺得這是我的使命吧。」

疫情下的思考 來得及的時候為何不預做準備?

一年多來,因為COVID-19疫情,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許多改變。在三級警戒之下,為避免群聚感染,政府也要求喪禮不得辦理公祭,只能舉行家祭,並且讓參與的人數降到最低。

疫情之下,更顯生離死別的突然,受到人員、場地的限制,許多家屬甚至無法見亡者最後一面、來不及送親人最後一程。這也讓翁采宜開始思考,還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先做準備?

因為工作的關係,「死亡」成了翁采宜日常生活的話題。 (攝/許家嘉)
因為工作的關係,「死亡」成了翁采宜日常生活的話題。 (攝/許家嘉)

「其實最近我才在思考,因為疫情的關係真的不能再拖,我自己也有在想怎麼規劃自己的告別式。」翁采宜說,自己的告別式現場一定要有花,還要有已經預錄好的影片,她希望在喪禮上跟賓客有互動,把一些平常不敢說的話,用預錄的方式在喪禮上播出。

「有些心裡話,說真的有些當面講,我還真的講不出來。但是這個影片是一段回憶,我要跟他(親友)說再見,我留了這一段話,或許他會記一輩子。」

也因為工作的關係,談論死亡變成稀鬆平常的話題,漸漸地也影響到身邊的人。翁采宜提到,自己的媽媽很傳統,但現在也會願意告訴她,想要以什麼方式離開,像是現在的環保葬,比較不會留給下一代汙染和負擔。

對於死亡的恐懼 源自未知和深怕「來不及」

協助過無數場的喪禮佈置,見識了各式各樣的場面和人生故事,翁采宜發現到,其實人們對於死亡的擔憂與恐懼,是來自於未知還有「來不及」的遺憾。

見過無數次的告別式,翁采宜總是提醒自己要把握當下,不要再說來不及。 (攝/許家嘉)
見過無數次的告別式,翁采宜總是提醒自己要把握當下,不要再說來不及。 (攝/許家嘉)

她提到,傳統喪禮或是在特定宗教儀式,常常會有一種概念,就是希望往生者能去到更好的地方,或是送一些物品,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過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為什麼不是在活著的時候,就把這些願望達成呢?因此,從事喪禮花藝這麼久,看過無數的告別之後,她最大的體悟是要把握當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把想說的話、想做的事都好好地完成。

「珍惜當下啦,不要再去說等以後,因為真的不知道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