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民陣宣布有103萬人參與「反送中」遊行,政府決定繞過委員會在6月12日逕赴大會二讀。民眾發起包圍立法會以制止法案通過,最終當天在金鐘政府總部、立法會外爆發「警民衝突」,香港警方發射第一枚催淚彈強制清場,驅離民眾。

暫緩到「壽終正寢」始終未「撤回」

儘管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因此在6月15日宣布「暫緩」(suspend),但引起議員及民眾不滿。加上「暫緩」並非法律上用字,擔憂修例會倦土重來,隔日(16日)200萬人上街,寫下香港遊行史上參與人數最多的紀錄。

為釋除疑慮,林鄭月娥在7月9日記者會上表示此次修例「完全失敗」,表明條例已「壽終正寢」(the bill is dead),但至今仍未用上法律常用語「撒回」或「擱置」。

「Be water」示威者街頭游擊戰

黑潮則一波接一波在香港街頭持續流動。

相較於2014年雨傘革命,長期佔領中環最終失敗收場,2019年反送中運動,示威者透過網路社群相互聯繫,相約街頭快閃游擊戰,也迫使港警須隨機應變,在大街小巷持續發射催淚彈驅離示威者。

香港警方統計,至昨日(15日)共748人被捕,其中115人被檢控,多人已提堂,涉嫌有非法集結、襲警、暴動、阻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藏有攻擊性武器等。

然而,元朗7月21日白衣人無差別襲擊事件,至今共拘23人,涉嫌非法集結,還未作出檢控。我們想記錄第一顆催淚彈到到現在的另一種香港街頭樣貌。

這兩個月來,示威民眾常戴上無法辨識容貌的口罩和眼罩,除了避免被「胡椒噴霧」噴中和吸入催淚氣體,也為了避免政府利用人工智慧擷取影像日後拘捕。

在8月15日的警方例行記者會上,警方代表表示,自6月9日以來,警方共發射了約1000枚催淚彈、160發橡膠子彈、150枚海綿彈。

催淚彈數目之多是香港前所未見,猶如電影中才會看到的場面。

民眾在各區快閃示威,警方利用催淚煙驅散,各區罕見地「煙霧瀰漫」。

鬧區旺角彌敦道在警方清場後,街道相當昏暗,只有少數路人,與昔日香港「不夜城」的形象迥異。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口號在「反送中」遊行中提出,不僅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這些標語,廣告牌也不例外。親中派人士認為這句標語帶有「港獨」含義,但有示威民眾表示這句口號意思是強調革新及改變,以行動爭取權利,並無香港獨立的意思。

民眾拿水、三角錐、甚至廚房用的鍋子試圖撲滅催淚彈,他們稱自己為「煙霧隊」,成為了催淚煙下需要做的另類行動。

8月5日示威民眾發起「全港大三罷」,有人發起「不合作運動」,試圖用手或身體阻止列車開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城市,罷工、不合作運動均十分罕見。

「反送中」示威臨近8月時,示威民眾抗爭手段升級,包括在旺角鬧市道路中間燃燒雜物,以建立「防線」。


每逢「警民衝突」各街各巷成為了「戰場」,催淚彈四處橫飛、警方用強光燈射向民眾、示威者用「鐳射筆」還擊,這些場景與我們一般所認知的香港不一樣。

身穿深藍色制服的「速龍小隊」,全名其實叫「特別戰術小隊」,是準軍事化的特遣防暴警察,早在2014年「佔中」事件中出現。雖為「特遣」,但在長達兩個月的示威行動中,「速龍」已經常常出現在鏡頭前,甚至「深入民心」。

香港是高密度城市,示威集會一般都鄰近民居,而催淚煙可能會經空調、窗或門的空隙傳入室內,不少民眾、記者都被迫「吸煙」。

超過64天的「反送中」由大型遊行演變成示威甚至衝突,中國大陸和美國總統川普也發放過解放軍兵臨城下的消息,可見氣氛愈趨緊張。

然而特首林鄭仍未具體回應民間提出的「五大訴求」,學界、醫護界、律師界、社工界等界別也多次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除了警方權力運用外,亦調查「修例風波」的前因後果,以解決眼前香港困局。

上面的「另類香港」在這兩個月慢慢成為了常態,亦有香港人表示害怕日後大家對警方運用催淚煙驅散麻木。香港究竟安享經濟繁榮是常態,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