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家會在多線道的交叉路口,設置庇護島保護行人,同時讓行人穿越線遠離路口,降低轉彎車輛與行人的衝突。行人穿越道的設計直接攸關行人過馬路的安全,但在台灣,卻常常是反過來,成為意外事故的肇事熱點。

怪奇路小檔案

・地點:新北市新莊區新北大道思源路口的行人穿越道

・為繞過高架橋柱及交通號誌,行人穿越道呈現折角狀

・為劃設機車待轉格行穿道斷成兩截

・常有車輛搶快右轉,忽略視線死角

・總長約25公尺,但綠燈通行秒數僅40秒

新北市新莊區新北大道思源路口的行人穿越道。(攝/梁駿樂)
新北市新莊區新北大道思源路口的行人穿越道。(攝/梁駿樂)

想像一下,如果行人綠燈亮起後,汽車急著右轉不讓人先走,行人只好乖乖等到願意禮讓的車輛或是前方淨空才可以安心過馬路,但這時你可能又發現號誌倒數計時已剩下不到30秒的時間可以過馬路,如果恰巧這時是行動比較緩慢的老人家,或是身障者,他們都沒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走完,而路中央又沒有提供任何讓他們停等的空間,你可以想像會有多危險嗎?

右轉汽車未有禮讓行人通行,行人被迫停下來等車子通過。(攝/梁駿樂)
右轉汽車未有禮讓行人通行,行人被迫停下來等車子通過。(攝/梁駿樂)

曾重畫機車待轉區 卻未解決行人安全問題

新北市議員鍾宏仁曾在108年邀集相關單位會勘,於新莊區新北大道與思源路交叉口會勘,原因就是因為有居民陳情,機車待轉格太接近車道,待轉區變「待撞區」。

2019年1月的時候,新北市新北大道二段與思源路口這個機車待轉格,幾乎與車道重疊。(圖/Google地圖)
2019年1月的時候,新北市新北大道二段與思源路口這個機車待轉格,幾乎與車道重疊。(圖/Google地圖)

會勘過後,鍾宏仁要求交通局重畫改善,於是成了目前的規劃──行人穿越道斷成兩截,其中一段與機車待轉區,一起被往後移約半公尺。

路口經改造後,行穿道因為待轉區向後退縮跟著斷成兩截。(攝/梁駿樂)
路口經改造後,行穿道因為待轉區向後退縮跟著斷成兩截。(攝/梁駿樂)

改造後,雖然暫且降低待轉機車和側向來車衝突的風險,但是行人被轉彎車逼迫、過馬路時間緊迫的情形不但沒有解決,現在走到一半,還會被駛往待轉區的機車和安全島夾擊。

拍攝當天,記者就親眼目睹驚險的一幕。一名視障者正在過馬路,但旁邊行駛的車輛與他的距離相當靠近,如果是沒辦法清楚辨識方位的視障人士,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撞到,或是偏移出這條行穿道。

一名視障者與旁邊機車擦身而過,險象環生。(攝/梁駿樂)
一名視障者與旁邊機車擦身而過,險象環生。(攝/梁駿樂)

理想行穿道應遠離路口 以庇護島保護行人

台北市交通大隊萬華分隊警員石明謹認為,絕大多數的行人穿越道都設計錯誤,好的設計應該是將行穿線往分隔島方向退後數公尺,並利用分隔島做成行人的「庇護島」,以減少轉彎車輛對行人的威脅,也讓無法在時間內通過的行人一個停等的中繼站。但是台灣的行穿道卻是反過來,讓人走在安全島的外面,等於是用人肉去保護這塊水泥。

此外,若行穿道退縮後也可以讓轉彎車駕駛的視野更寬闊:若行穿道太接近路口,駕駛在轉彎時會因為A柱的視線死角,難以判斷是否有行人(如圖A);若行穿道距離路口再退個幾公尺,車子的車身則可完全轉向,視野將開闊許多,能更清楚看見路上的行人(如圖B)。

兩種行穿線的視野差異。(設計/曾芯敏)
兩種行穿線的視野差異。(設計/曾芯敏)

上述論點套用至新莊區的這個路口,如果將行穿線退縮至橋墩之後,這條路上至少可以有兩處現成的庇護島,且機車待轉格位置還可以比現在更往後退、遠離左右直行車輛。

石明謹再舉香港為例,地狹人稠的香港有六至七成的市區馬路有行人庇護島設計,而且會在行穿道入口兩側加上柵欄,讓行人穿越馬路時,不會為了圖一時之快,從行穿線以外的非步行區域進入馬路,造成危險。

香港油麻地彌敦道是當地繁忙車多的路段,而大部分行穿道都有庇護島設計,路邊也設置圍欄,只提供進入行穿道的開口。(圖/Google地圖)
香港油麻地彌敦道是當地繁忙車多的路段,而大部分行穿道都有庇護島設計,路邊也設置圍欄,只提供進入行穿道的開口。(圖/Google地圖)

駕駛轉彎壞習慣 碰到庇護島直接現形

石明謹指出,不廣設庇護島的後果,就會造成駕駛愛「切西瓜」的壞習慣。(如下圖紅線),所以容易因為A柱死角和內輪差波及行人,有庇護島才能強制駕駛行駛超過路口中心之後再轉彎(如綠線)。

(設計/曾芯敏)
(設計/曾芯敏)

近年台北市在多個路口試辦庇護島,結果就發生多起車輛「撞島」意外;有車的輪胎皮直接磨破,還有車直接「登島」。許多駕駛對此反映,多了庇護島反而危險,還批評:「行人庇護島根本就是擾民的政策。」

(圖/公視資料畫面)
(圖/公視資料畫面)

但若庇護島規劃如前所述是讓行人更安全的重要設計,為什麼政府不趕快廣設呢?的確在過去幾年,內政部營建署推行人本交通政策,開始在一些示範路口改造行人穿越道,但是現實的困境是在地方推動,還有許多窒礙難行之處,一時半刻很難克服。

(圖/公視資料畫面)
(圖/公視資料畫面)

關於《怪奇路現形記》

在台灣,行人不僅常常沒有人行道可走,走斑馬線也要膽戰心驚;機車族不僅要忍受狹小的待轉區,還得走在奇形怪狀的專用道;就算成為了四輪族,也會發現路上標線、標語太複雜,甚至連導航都逃不出迷航的命運。P#新聞實驗室要帶你從道路設計的角度,一起窺探台灣交通肇事率高、死亡率高的秘密。

專題首頁:點我!跟我們一起來發掘台灣的奇怪道路設計

系列報導:

為什麼這麼怪?又要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