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硬體復興逐漸完備「海上長城」成災後新風景

311災後日本中央政府成立了「復興廳」,投入37兆日圓進行重建與復興工作,其中約13億元投入房屋和道路的重建。


總體而言,十年前歷經海嘯侵襲過後滿目瘡痍的景象,已逐漸復原,然而,許多地方卻也「回不去了」,現況已今非昔比:海水倒灌造成農田土壤鹽化、無法耕種;土壤液化造成地層下陷;部分沿海區域也被認定不再適合人居,於是將生活機能集中的城鎮往內陸搬移,受災的沿岸區域則大多整建成災難紀念公園。

1. 日本福島縣大沼市福島第一核電站概況

左圖為2009年11月15日福島第一核電站樣貌,右圖為2021年2月28日現況。福島核災後,為了讓反應爐中的燃料碎片維持安全狀態,需每日持續注水冷卻,又因地下水滲入,平均每天產出約130噸廢水。因此10年前的樹林均被剷除,改放置廢水儲存槽,並預計於2023年8月24日將廢水排入太平洋。

2. 日本宮城縣仙台市的仙台港

左圖為海嘯來臨時,港口的貨櫃及道路都被海水淹沒,甚至有許多設施起火燃燒。右圖為2020年,港口的設施恢復以往運轉。

3. 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的岩井崎階上地區

左圖為2011年岩井崎階上地區被海嘯沖毀後的景象,河口的房屋皆無一倖免,圖右上角的村落也遭受波及,對比2020年災後的情況,大片田地已恢復原狀。

4. 日本宮城縣石卷市

說明:左圖為2011年宮城縣石卷市內的概況,受到海嘯衝擊,大片港口設施被夷為平地,就連住宅區也受到影響。右圖為2020年拍攝,港口設施現已恢復,不過鄰近港口的設施已從原本的房屋變成停車場。

embed src="https://cdn.knightlab.com/libs/juxtapose/latest/embed/index.html?uid=039887ce-8271-11eb-83c8-ebb5d6f907df" width="100%" height="480">

5. 日本宮城縣名取市的名取港口

左圖為311海嘯襲擊後宮城縣名取市的名取港口被海嘯沖毀,港口附近的村落都被淹沒。右圖為2020年名取港口的恢復情形,過去田內的房屋都已拆除,不少地區也被改建成停車場。

6. 日本東北宮城縣南三陸町

說明:左圖為日本東北宮城縣南三陸市,在311地震和海嘯發生的四天後,路人騎著自行車穿過。右圖為一名婦女在2021年3月6日走過同一地點。

7. 日本東北部氣仙沼市

說明:日本東北部氣仙沼市的居民,在海嘯發生六天后,於2011年3月17日經過推土機清理過的道路,右圖為2021年3月5日,街道終於恢復。

除了原本的民宅和公共設施以外,日本政府還耗資1億日圓,興建一條北起青森縣,南至千葉縣,總長433公里的海上防波堤,平均高度14公尺,長度比台灣從北到南還要長,相當驚人。截至2020年9月,堤防工程進度已達建好65%。雖然知道這是為了抵擋迅猛的海嘯,但對於傍海而居的居民而言,那個美麗的景色也是再也回不來了。

東北社會遷出情形加劇 僅有關東地區人口正成長

311大震過後,東北地區的人口數持續負成長,從地震發生前一年的12.8%驟降為4.67%,同樣年年負成長。東北地區本來就是人口外流嚴重的地區,震災過後讓情況雪上加霜,大批受難者離鄉,眼看重建路遙遙,許多人就選擇到別處定居。

不過從圖中也可以看出,只有關東地區,也就是首都圈所在之處,維持年年人口移入正成長,其他地區的人口,幾乎每年都呈現負成長。

不過,危機當中尚有轉機,震災過後,許多年輕人移居到東北,參與NPO組織活動,或成立社會企業,為當地注入創新能量,望在多年過後產業能復甦,有效讓更多青年回流。

東北地區仍有上萬人過避難生活 人道危機浮現

311大震發生後前3天,就有高達47萬名避難者出現在全日本的避難設施,其中收容最大量的區域就是東北的宮城縣,最高峰約收容31萬人。這些難民長期住在公營的臨時屋、租賃屋,有些人住在醫院接受治療。

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比較起來,311震災的避難時間拉得更長,長期的避難生活導致健康狀況惡化、或是因創傷症候群導致精神狀況不安定。由於公營入住方式大多是以抽籤決定,居民間的關係不若自然形成的社區、連結薄弱,加上災區人口老年人比例高,獨居老人孤獨死的問題也逐漸發酵。

直到去年12月,依然有超過3萬人處於避難狀態。而自2014年起,福島縣的避難者數超越宮城縣,成為全日本最多避難者所在的地區。

緊急撤離後的「輻射難民」去了哪兒?

海嘯侵入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停電、三台機組爐心熔毀,政府當局在短時間內對核電廠周圍20公里內的居民發出了緊急疏散命令,卻沒想到,這一疏散就是十年,居民成了長期漂流在外的「輻射難民」。 而根據《幅島民報》的報導,還有5萬4千人處於避難狀態。

隨著除汙工作有所進展,日本政府於2019年、2020年,也逐漸將部分地區的避難指示解除,並啟動當地的復興計畫,作為2021年東京奧運聖火傳遞出發點,盼能吸引人潮。然而,逐漸在外地落地生根的福島人,還願意回去那個觸景傷情的故鄉嗎?

製圖:曾芯敏

  • 歸還困難區:一年內累計的被輻射量超過50毫西弗,原則上禁止進入該區域
  • 居住限制區:一年累計的被輻射量為20~50毫西弗,允許進入該區域從事部分工作,但是禁止留宿。
  • 避難指示解除區:一年累計的被輻射量為20毫西弗,允許進入該區域工作,但原則上禁止留宿。

日本政府未放棄核能 各地核電廠再重啟

 2011年3月之前,全日本還有 54 座核反應爐運轉,核能發電占比高達三成,福島核災發生,全日本的核電機組陸續停機安檢,日本一度進入零核電狀態。從2015年起,又有零星反應爐開始運轉,到目前為止,全國共9座反應爐營運,24座預定廢爐,根據政府資料,2019 年核能發電占比已降至 6.2%。

即使民間反彈聲浪大,2018年日本政府仍通過「能源基本計畫」,預計要大幅減少天然氣和燃煤發電占比,並在 2030 年達成核能發電占比 20%~22%的目標,但有鑑於災後機組重啟問題頻頻,國際核安標準也趨嚴,外界認為達成目標的可能性不大。

(圖片來源: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與能源廳)
(圖片來源: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與能源廳)

雖然復興計畫當中的硬體設施與建設逐漸完備,但在工程結束後,如何減除外地民眾及國際人士對災區物產輻射殘留風險的疑慮,並吸引更多人造訪震災遺跡或觀光設施,藉此創造能夠自給自足的收入來源,是地方亟需思考的問題。災民要將聚落遷移到內陸或山區的居民,勢必也將面臨到共識凝聚不易的問題。

福島核災的後續問題處理更是艱鉅,除了要對付棘手的輻射汙染,災民罹癌賠償、避難疏散等問題,至今仍然沒有獲得圓滿解決。東北地區的復興工作,還有下一個十年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