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萬移工、港人移居,在台外籍人士人數創新高

根據勞動部統計,至2018年底,台灣移工人數已突破70萬人。香港反送中運動後,政治、社會環境持續惡化,不少港人選擇移民國外。

2019年,共有5858名香港人取得台灣居留許可,跟2018年的4148人相比,成長率超過4成。港人湧進台灣,部分台灣民眾擔心健保資源被掠奪;甚至有網友留言提到自己的外籍朋友覺得台灣醫療費用便宜,所以有事沒事都去看醫生拿藥。

網友分享自身經驗(公視新聞網臉書粉專截圖)
網友分享自身經驗(公視新聞網臉書粉專截圖)

台灣的醫療制度在國際上屢受佳評,全球知名CEOWORLD雜誌,在2019年8月公布針對89個國家健康照護評比結果,台灣榮登首位。受惠於全民健保制度,民眾支付低廉費用,就可以享用世界一流的醫療水平,但也因為健保制度是台灣重要的社會資源,不少民眾擔憂外籍人士不斷增加,會不會瓜分醫療資源,影響到國人的權益?

依法外籍人士在台工作或定居,他們都必須繳納一定額度的健保費,使用者付費本就天經地義,然而是不是就因此加重了國家在健保政策的財政負擔呢?

依據健保署所提供非本國人士在2015-2019年的投保人數、保費收入、醫療費用支出等數據,我們從幾個面向作以下分析。

外籍人士增加 但支付保費總額亦提高

要知道外籍人士所繳付的健保費用和花費多少醫療費用前,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總額制度」和「醫療點數」。

「醫療點數」是計算醫療項目的單位,民眾的每一個就醫行為(例如看醫生、住院、洗腎等等)都有相對應的點數。

在現行的「總額制度」下,全民健康保險會在每一年會擬好下年度的醫院整體預算,近幾年每年都有約4-5%的成長。每家醫院將每個月使用的醫療點數,按件回報給健保署審核,若超過醫院整體預算,每1點的價格便少於1元;若醫院所申報的點數少於醫院整體預算,每1點的價格便超過1元。

若回報總點數為300億點,則1點為1元。(Freepik/插圖)(曾芯敏/製圖)
若回報總點數為300億點,則1點為1元。(Freepik/插圖)(曾芯敏/製圖)
若回報總點數為360億點,則1點為0.83元,少於1元。(Freepik/插圖)(曾芯敏/製圖)
若回報總點數為360億點,則1點為0.83元,少於1元。(Freepik/插圖)(曾芯敏/製圖)

舉例來說,假設2020年全台灣只有3家醫院,而全民健康保險會決定,2021年分配醫療資源的總支出為300億;如果3家醫院在2021年共回報300億點醫療點數,那1點的價格就等於1元。

相反,如果3家醫院在2021年共回報360億點醫療點數,那1點的價格就等於0.83元。

即便醫院整體預算不變,但因為3家所回報的醫療點數超過300億,所以醫院每一點醫療點數所換到就錢就會減少;也就是說,醫院可能付出很多,但因點值降低,可能無法拿到期望的收入。

其實醫院的收入,會因點數、點值而波動,即使點值低於去年,點數若大幅成長,整體收入仍會高於去年。

1點少於1元已是這幾年的常態。即便納保的外籍人士增多,但外籍人士保費收入仍高於支出。(曾芯敏/製圖)
1點少於1元已是這幾年的常態。即便納保的外籍人士增多,但外籍人士保費收入仍高於支出。(曾芯敏/製圖)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過去五年,尚未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非本國籍人士,包括移工、外國移民、外籍學生等,參與投保的人數從2015年的85萬人持續增加,在去年更突破百萬。因此,非本國籍人士繳納的保費收入總額也從2015年的135億元增加至176億元。

不過,也因為總人數增加,亦即看病拿藥次數也增加了更多人次,外籍人士在2019年所使用的醫療費用總點數超過54億點,是近5年的新高。

雖然外籍人士使用的醫療費用總點數一直增加,但相對上,他們所繳的保費總額也是增加的,過去五年,非本國籍人士的保費收入都是大於花費的醫療點數,健保署承保組副組長許周珠認為,從總體數據上來看,外籍人士變多了,並沒有造成台灣健保的負擔。

既然外籍人士沒有加重台灣健保的負擔,那為什麼近年來健保制度卻開始面臨入不敷出的情況呢?

2016年開始,全體保險對象的醫療費用支出大於保費收入,且虧損逐年增加。(曾芯敏/製圖)
2016年開始,全體保險對象的醫療費用支出大於保費收入,且虧損逐年增加。(曾芯敏/製圖)

上表是2015年至2019年,全體保險對象(含本國籍、外籍人士)的投保人數、保費收入和醫療費用支出的統計。

數據上可以看到,在2015年,保費收入是大於醫療費用總支出;但從2016年開始,醫療費用總支出開始大於保費收入,而且差距越來越大。去年,兩者差距來到469億元。

保費收入大於醫療費用總支出的情況被逆轉,源自於從2016年1月1日開始,保險費率從4.91%調降為4.69%;補充保險費率從2%調降為1.91%,扣繳門檻從5000元提高至20000元。

簡單來說,就是經過費率調整後,每個人所需要繳的健保費都會減少。然而,這看似輕微的調整,卻讓健保制度開始入不敷出。

「影響滿大的,因為保險費率是直接跟每個人都有關,每個人少繳一點,加起來就會很多。」許周珠表示。

健保署承保組副組長許周珠(陳祖傑/攝)
健保署承保組副組長許周珠(陳祖傑/攝)

誤會源自不瞭解健保精神

「僧多粥少」是引發民眾擔心外籍人士搶走健保資源的一個心理因素,但其實以社會保險的概念而言,投入健保的人越多,對整個制度的運作會是一件好事。

許周珠表示,健保是社會保險,具有自助互助的精神,也有社會照顧、維繫社會安全網的功能,跟一般商業保險不同。

對於台灣民眾認為,外籍人士增加會搶佔健保資源,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前召集人孫友聯表示,這是因為一般民眾不了解健保的精神和理念,才會導致這樣的誤會。

「曾經有位新手爸爸跟我抱怨,他的小孩在月底出生,小孩沒用到健保,但隔月還是要繳整個月的保費。我就跟他說,『恭喜爸爸,小孩健康應該值得高興,你繳的保費說不定正在幫助早產的嬰兒。』這時候,他的觀念才轉過來。」

孫友聯表示,民眾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用在別人身上的一定是浪費,用在自己身上就是必要」。他認為,健保是個社會保險,越多年輕人投入,對財務穩定度也越好,「簡單來說,樹大就是美。」

濫用健保無可避免 靠民眾自律

不可否認,無論外籍或國人,的確存在濫用健保的人。目前也沒有法令可以遏止濫用行為,那該怎麼辦呢?

許周珠表示,依據自己的觀察,濫用健保的人士只屬少數;健保署一直努力推動規範濫用健保的行為。使用者付費是常被提到的一個解方,但如何區別濫用和真正需要醫療資源的社會弱勢?是一大挑戰。

而且,每個人對「濫用」的標準不一,也造成修法上的困難;即使要修法,抓出濫用健保人士,勢必用上不少行政費用,隨時得不償失。

孫友聯則認為,不論國人或外籍人士,濫用健保的情況必然存在,健保署除了要跟民眾宣導珍惜健保資源外,也應該跟民眾解釋健保制度的精神和理念,才不會發生互相指責的情況。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前召集人孫友聯(張家瑋/攝)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前召集人孫友聯(張家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