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酸辣農友會(上)大頭菜交易有賺有賠 現實世界農業穩賠不賺?

農民好苦 該怎麼做才能幫他們?

協助農夫自產自銷網路平台「壽豐印象」創辦人盧紀燁建議,消費者如果不樂見農民被傳統產銷制度壓迫,可以直接上網跟農民購買、宅配到府,為最能夠保證農夫拿到較公平收入的消費方式。尤其現在已有許多農夫開始自己架網站,或是在臉書上經營社團或粉絲團,努力轉型以拿回自己身為生產者的定價權。

「 我都直接向農夫買了,應該可以買到便宜很多的水果吧? 」


你是否和開頭影片中的島民一樣,覺得既然跳過了盤商這道關卡,應該可以用跟產地價差不多的價格買到農產品吧?那恐怕你會有很大機率要失望了,畢竟農產品要成為商品送到消費者眼前,許多成本是免不了的。光是採收、分批、裝箱、宅配、設備的採購和維運等等,這些原本由盤商負責的工作變成農夫要自己來。

尤其「物流」更是農產銷售的一大成本,以往由盤商來做的時候,因為一次處理大宗運輸貨物,還能夠將成本壓低些;若改由農夫一件一件地小量銷出,原本規模經濟的好處就會不見。不要說是便宜了,很有可能比市面上的價格還要貴。

直接跟農夫買的價值,應不在於便宜,而是在於產品溯源的安心感,創造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對話,讓兩端產生互信的連結。若第一次消費經驗良好,很可能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購買。

另外,這種模式也給了不符合標準規格,在傳統產銷體系中註定淘汰的產品一個新的機會。例如賣相不佳,但是果肉一樣香甜的水果,在盤商挑果的時候可能首先就被淘汰掉,但如果是自產自銷的話,這些水果還是有很大的機會找到不介意美醜的買主。

可惜現實中,民眾對蔬果的價格所能容忍的調漲幅度很低,如果直接向農夫買的產品跟市場上賣的差異不大,很少人願意或有能力長期支持高價買水果的管道。另外,許多農夫也不接受太小量的訂單,消費者要花時間揪團購,也很大程度地減低了民眾透過這個管道購買的意願。

治本端賴農情調查 管控產銷不失衡

不過說到底,消費者的胃畢竟就這麼大,面對堆積如山的滯銷蔬果,指望民眾幫忙消耗完畢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介入和協助相當重要。除了我們常聽見的「災害時補貼、豐收時收購」,政府也得積極開拓國內國外的銷售通路。

例如今年受武漢肺炎影響甚鉅的花卉產業,農委會多管齊下輔導業者推出花卉組合包優惠,配合推動校園花卉教育、醫療院所贈花溫馨傳愛等活動。4月份還在全聯福利中心、家樂福等實體賣場,設置了國產花卉展售專區,帶動國人花卉消費。這些措施使得國內花卉批發價格於4月回穩、五月回升。

在外銷方面,農委會則和華航合作,配合花農指定出貨時程,以「協議包艙」(類包機)模式進行,每周由固定貨機航班提供艙位,直飛日本成田機場,確保台灣花卉在疫情期間還能穩定銷往日本市場,避免產業斷鏈。

華航的「國產花卉類包機」(圖/農委會)

中華職棒率全球之先開打時,以蝴蝶蘭、火鶴花、文心蘭等受到國外喜愛的花種,妝點會場,排出「Taiwan can help」字樣,增加台灣花卉的曝光度。(圖/農委會) 

延伸閱讀:

疫情衝擊農產品消費 農委會與電商推優惠

首次花卉包艙直航 華航今載20公噸赴日

事後補救治標不治本 預防應重於治療

以上措施終歸只是事後補救,想要治本,還是要仰賴地方政府農業處的「農情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作物種類、種植面積、分布地區等資訊,以便預估產量。若有作物植面積過大,或是具備生產成本較高,易受進口農產品衝擊等特性,而有產銷失衡的疑慮的話,就必須事先預警、做出應對。

另外針對甘藍、結球、白菜這類大宗蔬菜,農委會也設計出生產登記制度來控管單一作物的種植面積,期望種植比例調配得當、預防產季時價格崩跌。這些事前預防性措施與制度的建立,才是落實源頭管理的重點。當然,如何透過先進技術改善農情調查的精準度,以及如何鼓勵農民配合登記,就是政府要持續努力精進的部分了。

酸辣農友會 不會致富卻非做不可的生意

看到這裡,相信您已經更理解,為什麼每年都會傳出農產品價格崩跌的消息,以及為什麼農夫總是在呼籲政府的補助了。

農業不只看天吃飯,還得看市場吃飯。在台灣,農民碰到到風災會虧損,碰到大豐收也會虧損,這個問題是非常多層次的,並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歸咎在盤商身上。消費者當然能透過直接向農民訂購的方式來幫助農民,但是基於現實,我們很難冀望一般民眾可以吸收掉大部分的農業損失,因此目前台灣的農業,還是相當仰賴政府的補救措施和「超前部署」,讓這群支撐全台灣糧食安全的人,能夠過上更理想的生活。否則,除非現實中像《動物森友會》一樣,可以飛到售價較高的島去出售大頭菜,不然要青年進入鄉間延續台灣的農業,可能比登天還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