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角小P跟島民瑞奇的對話中,可以整理出三個問題點:

  1. 為什麼每年都聽到農民在抱怨「價格崩盤」? 
  2. 產地到市場價格翻倍,難道都是「菜蟲搞的鬼」?
  3. 消費者到底該怎麼做,才可以直接幫助到農民?

接下來我們就試圖來回答這些問題。由於篇幅較長,本篇會聚焦在第一、二項,第三項將在下篇續談。

一、為什麼每年都聽到農民在抱怨「價格崩盤」?

首先我們必須認知到,每項農作物銷售價格波動原因都不盡相同,應綜合考量作物生長特性、生長期間的氣候狀態、市場需求變化、產量過剩或欠收等因素,就算是同一作物售價在不同時間點崩盤,都有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

2020年4月27日當天,有則新聞引發熱烈討論:西瓜價跌至50年來最低 農民嘆血本無歸

我們就以這次的西瓜崩盤為例來探討其中原因吧!

協助農夫自產自銷的網路平台「壽豐印象」創辦人盧紀燁,長期在花蓮縣壽豐鄉關心西瓜生產情況,他認為,西瓜價崩問題非一朝一夕,武漢肺炎疫情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首先,西瓜能出口外銷比率的非常低,全台灣的西瓜只有1%到2%的出口比例,原因除了重量重、不易運輸以外,也因為台灣西瓜長年受害蟲「瓜實蠅」所擾,必須用藥防治,導致藥檢結果難符合國際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麼西瓜銷售幾乎全都是仰賴國內市場。

今年在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部分年初生產的蔬果率先受影響,進而產生連鎖效應,拖累了西瓜價格,下面我們就舉兩種產品來做說明。

鳳梨釋迦和高麗菜雙雙受害 把西瓜也拖下水

說到外銷則不得不提到,鳳梨釋迦。它原本外銷主力投注在中國,當2月進入盛產期後,不巧今年遇上中國疫情嚴重,導致出口訂單大減,鳳梨釋迦只好轉向尋求內銷市場青睞。

每年11月前後鳳梨釋迦進入產季,價格開始下跌,到了隔年三月價格穩定上升,至四、五月份會來到每年最高峰。但是2020年到4月卻還有些微走跌、價格明顯較前幾年有明顯落差。至於交易量,除了2016年,今年(2020)交易量是近五年中最高的。可以推論,原本外銷為主的鳳梨釋迦,因為疫情轉而流入內銷市場,反造成量多價跌的結果。

另外一個更早就敲響警鐘的,是近年來幾乎年年「價崩」的高麗菜。因為高麗菜在台灣是農民爭先恐後搶種的熱門作物,每年11、12月進入產季後,價格就會出現戲劇性的驟降。而今年又受到餐飲及外燴業者停歇業影響,出現高麗菜無處可銷的困境,低價賣出的收入連請人採收的錢都不夠,部分農民索性乾脆開放民眾自己下田採摘。

從上圖可以看出,高麗菜價格年年都大起大落。產季集中在秋季到隔年春季的高麗菜,常常到了12月價格就在每公斤10元(每台斤約6元)上下游走,有時還會繼續往下,可見在台灣,高麗菜已經成了低價蔬果的代名詞。

延伸閱讀:

高麗菜價又跌到低點 農民開放民眾自採

疫情擴大 台東鳳梨釋迦銷往中國受影響

流向內需市場的東西一下子變多了,但是套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的,「不會因為疫情,大家就突然變得特別會吃」,蔬果消費需求不變,結果造成替代性高的蔬果們彼此排擠競爭,把彼此的價格都拉得更低。

今年的西瓜價格,真的有特別低嗎?

為了確認今年西瓜市場價格的波動情形,我們蒐集了近五年來每年1至5月大西瓜在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的「月平均價格」與「交易量」資訊,整理成如下圖。

我們可以發現,今年大西瓜一二月批發成交價呈現上揚,儘管從3月起價格持續走跌,但相較前五年,今年四、五月的價格都不是最谷底。且因為接下來才正要進入夏季最炎熱的時候,西瓜價格是否止跌回穩,還有待觀察。

不過可以明顯發現,今年的交易量確實和前五年相比是大幅度減少。推測是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餐廳、團膳業者等客戶生意受到波及,行口盤商收到的訂單驟減,盤商沒接到訂單,自然不會去向農民收購西瓜,於是就產生了媒體所報導的「西瓜危機」。

延伸閱讀:

【我們的島】種菜停看聽

二、產地到市場價格翻倍,難道都是「菜蟲搞的鬼」?

這個問題被討論了十幾年,有不少媒體報導揭露產銷失衡的問題,許多人聽到這問題第一直覺可能也是「盤商剝削」、「菜蟲搞鬼」。這個答案聽起來很直覺、合理,的確不能否認會有少數不肖業者會打著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算盤,但如此將問題簡化,恐怕會讓人忽略農業產銷當中,更多盤根錯節的因果關係。

現在全台蔬果批發市場在拍賣完成後,每天都會上網更新當日蔬果價量,農產品價格比以前公開、透明化,盤商行口想要賺黑心錢,似乎也沒有那麼容易。那麼,與其說有特定一群人老想著要榨乾農民,不如說,傳統的農業產銷體制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農民絕對弱勢的命運。

如果你是最近很紅的遊戲《動物森友會》的玩家,你一定懂自己買進一堆大頭菜後,卻在當週遇上「遞減型」售價模型,最後只能認賠殺出的哀怨。不過至少到了下週一,你又可以滿懷希望地期待預測新的一週可以怎麼大賺一筆。但在現實中務農的如意算盤,可說是怎麼打都打不精的。

為什麼現實中的農民,總是沒辦法幫自己的產品賣個好價格?因為在自由市場的體制下,有太多理由能讓盤商趁機向農民殺價了:

  • 盛產
  • 市場買氣低
  • 其他作物也盛產
  • 品質、賣相不佳
  • 即將超過保存期限

盤商、行口是商人,他們為了避免虧損,也需要考量各種營運的風險。例如,根據不同品項的農產品,盤商要購置、維運倉儲和物流設備(例如香蕉就需要催熟設備),也要預估運輸過程中產品損耗程度。再者,為了要維持賣價,盤商對於同一個時間點下,市場需求小的品項,一定會採取以量制價,也就是少進貨的方式取得平衡。這樣的策略也非全然不合理,除了量的控制以外,進貨品質的管控也很重要,不然這樣帶到市場賣也是會賠的。

但農夫在選擇作物時,哪有辦法進行這麼即時的市場預測呢?只能選當下看起來有賺頭的作物去賭一把,種播下去了,剩下就交給命運。

但是這一局,賭輸的機會實在太大了。首先,大部分農產品都有易腐蝕、難以保存的特性,當水果都已經成熟,農夫就有要盡速售出的壓力,但如果此時市場需求不高,農夫就等於失去了議價的話語權。

此外,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特殊狀況影響行情,例如,很適合用來送禮的茂谷柑,今年除了受疫情影響外,也因為冬天來得太晚、春節假期又比較早,大幅壓縮掉茂谷柑的熱銷期。農民怕買氣一過會賠得更慘,只好選擇用不理想的價格含淚賣給盤商。

簡而言之,剝削並不是由單一角色所造成,而是反映出農業產銷體系中的現實。農夫只負責種,盤商只負責賣,盤商可以隨時調整買賣策略,但農夫無法隨時彈性調整自己生產的東西。每到產季,好幾個農夫都種出了差異化極小的農產品時,盤商可以慢挑慢選,農民只能削價競爭,不賠也難。

延伸閱讀:

台東連日大雨 高麗菜、西瓜上萬顆泡水

高雄豪雨毀農作 初估損失154.5萬元

孕穗期受寒害 台東逾半稻穗空包彈

下篇預告:

● 農夫好苦,我們該怎麼幫他們?

●「產地直送」真的會比較便宜嗎?

● 政府的手好重要!農委會做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