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有台灣這個家可以回,可是香港那些學生,香港就是他們的家,所以他們沒辦法,他們一定要誓死保護他們的家。」立臻是一位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的台生,11月12日當晚她在宿舍緊盯著直播,宿舍外卻是子彈橫飛,示威者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單日已發射逾千枚催淚彈和橡膠彈。
台生:他們感覺沒有後路退了,在那邊掙扎
兩週前,香港中文大學爆發了警民「攻防戰」,翌日警方在記者會公布數據,表示12日共發射1567枚催淚彈、1312發橡膠彈、380發布袋彈和126發海綿彈,行動中亦出動了水炮車。
這所排名全球前50的頂尖大學有兩萬多名學生,當中有一百多名學生是來自台灣。立臻憶述當晚攻防戰的情況,她說:「當時在房間,雖然很害怕,但其實很心疼那些學生,因為覺得,他們感覺沒有後路退了,在那邊掙扎。」
當晚的主要戰場在俗稱「中大二號橋」的地方,警方施發多輪催淚彈,示威者則建設路障和投擲汽油彈還擊,誓要「守衛校園」,不讓警方進入。攻防戰中,多人中彈和燒傷。
子柔則是另一位就讀中大的台生,當晚也一直看著直播。她說:「整個學校已經像個戰場的情況, 我自己也很擔心、也很心疼。」子柔平常上課的地方、走過的路,變成滿地都是彈殼的「戰場」,子柔不僅感到心疼,也替前線示威者擔心。
父母:你沒有出去吧?
六月初始「反送中」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台生們經歷過暑假返台休息,再回到中大開學。立臻表示父母一直都很擔心,開學前就叮囑她不要亂跑,但立臻當時沒有想怎麼多,「至少學校是安全的,盡量晚上不要出去,其實可以照正常一樣,就像我們大一一樣生活、上課就好了,沒有想到會演變成現在這樣。」
子柔在6月曾經參與過兩次合法批准的遊行集會,她說,媽媽曾擔心她回到香港後會參加示威活動,甚至在暑假的時候已經問子柔:「要不要就轉學了?」12日那一天也非常擔心,子柔說:「爸爸媽媽他們講的訊息內容已經不是『欸,有沒有吃飯啊?』,已經變成『你沒有出去吧?』」
不希望被塑造成「難民」的形象
「中大攻防戰」從11日展開,連續了百多個小時,警察不時發射催淚彈,甚至射到校內運動場。子柔表示,香港朋友會跟她說:「台灣人,趕快走啊,不要留在這邊很危險,你們還有家可以回去,就不要留在這裡了。」
由於情況嚴重,教育部及駐港辦事處在接獲學生求援後,在13日派出包機接台生回家,當時有71人登機,另外有41名自行購票返台。而立臻與子柔分別在11月13日早上與16日回到台灣,立臻說:「那時候我沒有打算長期回台灣,我就想說先回台灣過一個禮拜,再回香港。」出乎意料之外,中大在13日晚上宣布本學期結束。
下飛機的那一刻,子柔並沒有捨下擔心,反而還是很直覺地點開一些「抗爭訊息頻道」閱覽信息。她說:「回來台灣沒有避難的感覺,跨了一個海峽,其實更加擔心。我很安全地回來了,可是我不知道我身邊那些平常一起上課的朋友們是不是也都安全⋯」
子柔認為,現在台灣媒體順水推舟地把我們塑造成難民的形象,側重報導校園抗爭對台灣學生有什麼影響,可能寫到很多宿舍裡面不安全,沒有食物可以吃,或是交通很不方便。
子柔說:「如果被媒體講成我們好像是因為這些事情然後就逃回來的感覺,自己會感覺心裡就會過不去吧。其實就會覺得明明我是跟我朋友們站在一起,但是好像變成我為了自己的安全拋棄了他們。」
台生只關心學費?
立臻則是對一則新聞報導感到非常生氣。她向我們描述,當時有位電視台記者訪問一名台生,台生回答當時有警察衝進宿舍、搜查宿舍,但是其實是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她認為可能媒體的剪輯造成了大家的誤會。
當日報導還有一名台生表示因為學期突然結束了,覺得剩下的學費很浪費。只是,一個人的意見並不等於全部人的想法。立臻說:「我們有些台生看了都滿生氣。覺得說,香港人在這邊水深火熱,你還關心那些學費這樣子。」
不過,立臻也強調雖然那可能是他們的個人想法,如同她所講的一切都只是她的個人想法,並不能代表所有台生都是這樣想。
回到台灣還是關注香港
縱使回到了台灣,但立臻沒有放棄關心香港,她說:「每天就是戰戰兢兢的一直看新聞,包括這幾天警察包圍理大的事情這樣子,就是不限於中大,就是我們關心整個香港狀況,是哪裡又發生了什麼事情?誰又犧牲?」比起喊加油,她認為台灣更應該參考幾個國家有民眾發動連署等方式,用行動支持他們。
子柔也沒有停止替朋友擔心過。中大事件結束後,接著便開始了「包圍理大」的事件。她說,香港的朋友會覺得他們現在睡個覺都覺得有罪惡感,但她說:「你們一定要撐住不要⋯⋯不要忘記⋯⋯不要忘記,然後不要習慣,但是要記得休息。」
抗爭使我們成長
這所在《QS世界大學2019排名》名列49的大學,是許多莘莘學子夢寐以求想要進入的學府。當初立臻看準了中大的學校學習氛圍、世界排名競爭力和豐富資源,亦認為未來若能在香港工作有比較高的薪水,同時又希望踏出舒適圈,種種因素令立臻決決定考入中大。雖然她也沒想過在求學生涯中會遇到「反送中」這種社會運動,但她並不後悔去香港讀書,並認為無論知識與經驗都收獲良多。
子柔也認為自己在這場運動中成長了許多,她說:「我不會後悔,因為在這場運動裡面,雖然大家受到很多傷害,但我想不管是香港人還是台灣人,就是只是目睹也好,都成長了很多吧。」
因為香港的事情,她表示看到身邊的朋友開始轉變,他們發現如果自己不去關心新聞和社會的話,其實不只是既得利益會損害,而是自己的不參與,反而會損害到整個社會上的一些利益。
子柔說:「我也意識到其實在台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我們要繼續要更珍惜我們現在有了這些社會資源,我們還有民主制度這件事情,就要特別保持一個珍惜的心態。」
為保護受訪者,立臻和子柔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