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粉對談」是從2019年8月初開始的。我是文翔,我並沒有代表任何政黨或政治組織。這個活動是完全中立,與任何單一陣營沒有連結。我只是想讓促進不同陣營的人交流,如此而已。

分裂就是這樣開始的

我在台灣出生成長一直到大學畢業,後來出國留學,現在在美國工作。

當初我開始想要辦這個活動,是因為看到身邊的台灣人很常分享一些台灣的政治新聞。我認為,台灣此刻面對最嚴峻的挑戰,就是我們正在失去互相理解溝通的能力,彼此活在厚厚的同溫層裡,看到截然不同的事實。社群媒體也分化了我們吸收的資訊,每個人都努力為自己那一邊陣營宣傳,但卻鮮少有人為另外一邊講話。

分裂就是這樣開始的。

如果我們無法講對方的故事,我們就沒有任何共識基礎。然後社會就更分裂,到某個程度就崩壞了。

從八月開始到九月底,我已配對超過30組不同陣營的報名者,順利進行對話的人回應都很好。

以下是對談完的參與者,給我的一些回饋:

  • 「我覺得跟 open-minded 的人,即使是不同立場,也還是能夠溝通,覺得這感覺很棒。」
  • 「我們對談可以順利的進行,並且在閱讀完比較深入的資料之後,可能會有下一次的對談。」
  • 「兩個人支持各自立場的主要因素蠻清楚,也互相交換了一些資訊,讓彼此能更進一步互相認識我們眼中台灣的困境。第一次的談話結束後也還有持續的交流,感謝你們的安排。」

我認為私下一對一透過電話或當面對談,可以讓雙方回到個人,去除意識形態。了解對方的個人經歷後,更有機會可以理解並包容。

對話有方法,不互相謾罵

我相信參與者的素質,也設計了對話方法,希望幫助對話順利進行。

有一些基本的談話原則,會幫助不同立場的人進行對話,例如:使用「我」開頭,而避免說「你們都」怎樣,「我」代表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其次,轉換批評為期望,如果說「某某某就完全忽略城鄉差距啊!」,換句話說「我希望某某某更關心城鄉差距。」。

另外,對話不是自己一直說,傾聽也是必要的。我期待參與者能夠讓對方說完一個完整的句子再回話,並且接受不自在,有差異跟歧見是完全正常的,我們可以從差異跟岐見學到很多。

批評容易和解難 取得共識

過去一週,我們與公視P#新聞實驗室合作,已收到完整報名表單共90位,其中支持蔡英文候選人居多(75/90),並有66%高比例的參與者願意接受公視紀錄拍攝。

我們期待有更多元的聲音的出現。因為,批評容易,和解難。我們必須站出來,講出來,然後不論如何不舒服地,努力傾聽理解對方的想法,取得共識。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

|參與多粉對談:http://taiwan2020.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