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捕鯨一直被是動保團體撻閥的行為,在紀錄片《血色海灣》播出後,日本捕殺鯨豚的議題更受到全世界的注意。但日本似乎不打算停止這個“血腥產業”,甚至在去年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協會」,並在今年於境內海域和專屬經濟區重啟商業捕鯨。您一定想問,究竟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堅持要捕鯨?日本人真的這麼愛吃鯨魚肉嗎?P#新聞實驗室爬梳了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統計資料,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日本國民對鯨魚肉越來越不買單

儘管於1987年停止商業捕鯨,日本依舊堅持每年捕鯨並有大量鯨魚肉流向市場,但是鯨魚肉消費額卻持續下降。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顯示,日本鯨魚肉的消費量從1960年代高峰期的23萬噸跌至2012年的3000噸。雖然有人指出低迷的銷量與連年下降的捕鯨數量相關,但也有數據證明:日本民眾對於鯨魚肉的需求少之又少。據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的一份調查顯示,在2013年有90%的日本人沒有買過鯨魚肉。日本政府農林水產省則統計,日本人均每日鯨魚肉消費量僅為0.1克,遠遠小於普通魚肉的74.9克和雞肉的33.4克。

日本國內鯨魚肉年度消費量從1960年代最高峰的23萬噸/年,一路下跌至近年大約3000噸/年的水平。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2013年的調查發現,近九成日本民眾當年並未購買過鯨魚肉。

相較一般魚肉、雞肉、豬肉和牛肉,日本每日人均鯨魚肉消費量僅為0.1克,攝取量遠低於其他肉類。顯然,日本國內對於鯨肉的需求已經大不如前,未來也幾乎可以預見這項食物將隨著世代淘汰,既然如此,為什麼日本政府執意要繼續捕鯨呢?

原因一:鯨肉自古以來就是重要食物來源

日本人進食鯨魚肉的習慣始於約6500年前的繩文時代。大約七世紀時,因佛教傳入,許多人民進入信仰而不吃牛、豬、雞等家禽家畜,但是被歸在魚類的鯨魚則不受限制,也因此開始被更多人接受。

捕鯨技術成熟於17世紀,捕鯨產業在19世紀末初成規模。到了二戰後,鯨魚肉因為戰後食物短缺再次造成食用熱潮,直至1980年代後期,日本社會經濟日趨發展成熟,商業捕鯨也終於1986年停止。但在30多年後,日本在2018年宣佈退出 《國際捕鯨管制公約》,並於2019年7月1日重啟商業捕鯨。

綜合以上,可以發現自古以來捕鯨習慣與日本傳統文化緊密相連,除了飲食外,部分地區也發展出與鯨魚有關的信仰、祭典跟產業,形成獨樹一格的海洋文化,這即是日本希望恢復商業捕鯨的主要原因。

放眼世界,部分北歐國家如挪威、冰島和丹麥海外屬地法羅群島仍然保持捕鯨的習慣,鯨魚肉更是在法羅群島生活的民眾重要食物來源。至於曾經是主要捕鯨國之一的澳洲,則在1978年之後已經禁止商業捕鯨。

原因二:不捕鯨反而造成生態失衡?

每年的捕鯨季節,日本以“科學調查”的名義,除了統計鯨魚的種類和數量之外,還會解剖鯨魚作生物研究,但據透露大多數被捕獲的鯨魚最終都會流向水產市場作販賣。日本政府主張:捕獵鯨魚是為了生態平衡,若不控制鯨魚數量,任由其快速繁殖增長並吞食食物鏈之下的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海洋生態將會嚴重失衡,打擊其他漁業。但也有評論聲音認為,杜絕過度捕撈和防止海洋污染會對保持小型魚類的數量更加有效。

原因三:捕鯨相關產業依舊是部分老百姓經濟命脈

因展現殘忍獵殺海豚的紀錄片《血色海灣》而聞名於世的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同時也是日本主要的捕鯨產業集聚地。有學者認為捕鯨產業對於當地來說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與文化傳承、旅遊發展和地區經濟息息相關,若捕鯨產業廢止,當地許多人的生計也會連帶受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數據統計近年來前往太地町的旅遊人數逐年下降,從1997年高峰期的47萬人,到2013年只有25萬人。同時隨著太地町人口老齡化,年輕一代向城市遷移找工作,從事漁業的人也越來越少。

政治考量壓倒一切?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日本有官員透露即使市場萎縮,日本不停止捕鯨是出於「政治因素」。當地NGO工作者也認為,捕鯨產業涉及到日本政府中的龐大官僚體系,停止捕鯨產業將會涉及到機構削減,難免會觸碰到不少人的敏感神經。而《經濟學人》則認為日本的民族主義也與捕鯨產業相關。對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說,他所屬的自民黨走右派路線奉行保守主義,同時也堅持民族主義,強調民族自身的價值觀去維護日本自身利益,捕鯨就是其中之一。